[发明专利]TDLAS气体浓度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38895.X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12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郭杰;曹明润;于文彬;徐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9 | 分类号: | G01N21/39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地址: | 230088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tdlas 气体 浓度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TDLAS气体浓度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D、计算步骤C中的5种吸收峰面积作为目标气体的浓度特征量,以吸收峰面积为x、目标气体的5种实际浓度为y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实际浓度‑吸收峰面积定标模型;E、向气体池中通入未知浓度的待检测气体,待光谱稳定后,测得待测光谱,与步骤A得到的标准零光谱按光谱锯齿波下降沿进行光谱缩放和对齐,将对齐后的光谱做差,提取光谱锯齿波上升沿差值曲线得到待测光谱的吸收峰;F、计算待测光谱的吸收峰面积,将其代入步骤D中的实际浓度‑吸收峰面积定标模型中,计算得到待检测气体的浓度。确定未知浓度的待检测气体的吸收峰面积,进而反演出待检测气体的实际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浓度测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TDLAS气体浓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因为其具有的高灵敏度、极佳的气体选择能力、非接触测量以及快速响应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检测、大气监测、工农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等众多领域。该技术通过获取入射激光被目标气体成分吸收的强度,并参照入射激光的强度,可以反演计算出待测气体中目标气体成分的浓度。现有技术中的TDLAS检测方法是基于光谱上升沿上的无吸收区域进行线性拟合,如图1所示,上升沿在吸收坑的两端存在无吸收区域,利用该无吸收区域进行线性拟合得到线性上升沿,然后将线性上升沿减去带有吸收坑的上升沿得到气体吸收峰。但是实际中线性拟合的结果通常并不理想,一方面实际测量中气体吸收坑会发生漂移,影响无吸收区域的选择,另一方面上升沿并不完全为线性,需要用二次或高次多项式拟合进行优化,然而最优阶次无法确定。特别是实际工业环境中,烟气、振动等影响巨大,所谓的无吸收区域会存在不明气体的吸收坑,进一步为线性拟合带来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TDLAS气体浓度检测方法,避免吸收坑漂移及烟气、振动环境影响,准确的测量出待检测气体的浓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TDLAS气体浓度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气体池中接入光谱仪,向气体池中通入标准N2气5分钟,等待光谱仪测得的光谱稳定后,测得标准零光谱;B、将待检测气体记为目标气体,向气体池中分别通入5种已知浓度的目标气体标气,每种目标气体标气通入2分钟,待光谱稳定后,测得5种标气光谱;C、将步骤B得到的5种标气光谱分别与步骤A得到的标准零光谱按光谱锯齿波下降沿进行光谱缩放和对齐,将对齐后的光谱做差,提取光谱锯齿波上升沿差值曲线得到5种标气光谱的吸收峰;D、计算步骤C中的5种吸收峰面积作为目标气体的浓度特征量,以吸收峰面积为x、目标气体的5种实际浓度为y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实际浓度-吸收峰面积定标模型;E、向气体池中通入未知浓度的待检测气体,待光谱稳定后,测得待测光谱,与步骤A得到的标准零光谱按光谱锯齿波下降沿进行光谱缩放和对齐,将对齐后的光谱做差,提取光谱锯齿波上升沿差值曲线得到待测光谱的吸收峰;F、计算待测光谱的吸收峰面积,将其代入步骤D中的实际浓度-吸收峰面积定标模型中,计算得到待检测气体的浓度。
上述技术方案中,因为光谱锯齿波下降沿并不会出现吸收坑,所以不存在吸收坑漂移的情况,且下降沿相对稳定也不会出现不明气体的吸收坑,受工业环境影响极小,所以本发明是基于下降沿进行计算,至少先选出目标气体的5种已知浓度,对其进行采集得到5种标气光谱,拿5种标气光谱相对标准零光谱的光谱锯齿波下降沿进行缩放与对齐,随后将标准零光谱曲线与标气光谱曲线做差得到确定的吸收坑,进而准确的计算出吸收峰的面积,做出实际浓度-吸收峰面积模型,同样的方法确定未知浓度的待检测气体的吸收峰面积,进而反演出待检测气体的实际浓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线性拟合图;
图2为待检测气体的待测光谱与标准零光谱对比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际浓度-吸收峰面积定标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388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