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氰化银泥中湿法提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0047.2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43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鑫;王卫亭;孙晓丰;李风良;符金武;张少良;张晓军;王金超;王付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金创金银冶炼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1/02;C22B11/00 |
代理公司: | 11823 北京鼎德宝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牟炳彦 |
地址: | 26561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氰化银 单质银 还原 焙烧 多羟基醛 工艺条件 湿法处理 冶炼领域 氯化 高电位 银还原 湿法 收率 提银 加热 冷却 | ||
本发明属于氰化银泥的冶炼领域,尤其是一种从氰化银泥中湿法提银的方法。本发明利用中高电位湿法处理氰化银泥,氯化所得固体经过焙烧、加热、冷却、还原等一系列步骤,得到单质银,其中利用多羟基醛还原时可以快速有效的将银还原成固体,得到纯度较高的单质银,本发明具有工艺条件易于控制、设备简单且成本低、产品附加值高、直收率高、安全性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氰化银泥回收利用领域,尤其是一种从氰化银泥中湿法提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银是一种应用广泛,消耗量大的贵金属,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产品或原料。通常都是对矿石中的主金属元素开采利用的同时,根据伴生银在原矿中的赋存状态和嵌布特征使用多种选矿方法进行综合回收。除了含银矿石,电解阳极泥以及含银废弃物等含银原料也逐渐成为提银的主要来源。从含银废液中回收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沉淀法、电解法、还原取代法和离子交换法,但是这些传统方法普遍存在耗能大、有二次污染、对痕量银作用不大等缺点。
现在有一些方法是通过湿法冶金从水溶液或固体中回收银,主要是将银转化成微水溶性银化合物如氯化银,但遗憾的是,所回收的银化合物很难通过湿法冶金直接提纯,因为它不仅在水中而且在酸或碱中也仅仅能微溶。还有一些方法是氨浸提法,通过这种方法,银能以稳定络合物形式被溶解。但遗憾的是,氨浸提法的缺点是在溶液放置时,银离子会与氨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爆炸性化合物如雷酸银,这就使浸提液不能存放或在系统中循环。还有另外一种还原氨浸提液的方法,是在高温高压下用氢还原。但该方法有氢爆炸的可能性和形成爆炸性银化合物如上面提及的雷酸银的危险,因而没有实用价值。
在氰化银泥冶炼过程中,含有大量的银,银的导热性和传热性在所有金属中是最高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耐酸、耐碱、抗腐蚀能力,具有优越的金属性能和广阔的应用领域,它已成为生活和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对其高效综合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寻找研究一种合适的银的回收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从氰化银泥中湿法提银的方法,此方法设备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好、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优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从氰化银泥中湿法提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氰化银泥按照一定固液比加入反应釜中,控制电位,使其在硫酸和氯化钠的介质中氯化,使全部的铜、硒与部分的金进入溶液,银存在于混合固体中;
②向步骤①中固液分离所得的含有银的混合固体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淀粉和铁粉混合溶液,升温到1200℃,持续一定时间,冷却至900℃,过滤;
③向步骤②中过滤得到的固体加入水滑石与萤石进行加热焙烧,冷却;
④向步骤③所得冷却后的焙渣加入锌粉、碳粉以及玻璃粉,放入高压电炉中,同时充入保护气氮气,加热5-8h;
⑤把加热后的物质倒入模具中,待冷却后将固体与熔渣进行分离;
⑥将步骤所得⑤所得固体按一定固液比加入反应釜中,加入碱及多羟基醛进行还原,还原完成后进行固液分离,得到成品银;
优选的,步骤①所述控电氯化时,硫酸及氯化钠的混合物与氰化银泥比例为4~7,硫酸浓度为8%-10%。
优选的,步骤②中升温后持续时间为10-25min。
优选的,步骤③中的水滑石及萤石经过含有巯基官能团的乙醇溶液浸泡处理,浸泡时间为30-38h。
优选的,步骤中④中加热温度为400-600℃。
优选的,步骤⑥固体进行还原时,固体与碱及多羟基醛溶液质量比为4~8。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金创金银冶炼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金创金银冶炼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004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