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0532.X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周晓馥;徐洪伟;王艺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石岱;唐永 |
地址: | 136000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根农杆菌 微生物菌肥 玉米 吸收 制备 植物生长发育 壤土 根部吸收 根系生长 农业生产 吸收效率 玉米生产 玉米生长 玉米幼苗 有机质 潜在的 菌肥 菌液 施肥 生根 发育 刺激 生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该菌肥是以发根农杆菌A4、R1205、R1000、R1601、R1022、15834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具有促进植物生根生长的作用,进而促进植物的养份吸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采用OD值为0.4‑0.6的发根农杆菌菌液与有机质组合物、普通壤土制成微生物菌肥,并施肥于2‑3片复叶期玉米幼苗,可以刺激玉米的根系生长并增大根部吸收面积,提高了玉米的养份吸收效率,主要是促进了玉米N、P的吸收,进而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克服了玉米生产中品质低、产量低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作物潜在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农业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农业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玉米(Zea mays L.)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玉米种,学名玉蜀黍,玉米俗称棒子、玉茭、苞米、苞谷。玉米是人类粮食的主要来源,且玉米素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及多糖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玉米生长时容易缺氮,表现为真叶发黄,严重时从下向上黄化,直至顶部新叶。在复叶上沿叶脉有平行的连续或不连续铁色斑块,褪绿从叶尖向基部扩展,乃至全叶呈浅黄色,叶脉也失绿,叶小而薄,易脱落,茎细长。施加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以发根农杆菌为主的微生物菌肥可以提高玉米中氮含量,提高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微生物菌肥是根据土壤微生态学原理、植物营养学原理、以及现代“有机农业”的基本概念而研制出来的微生物菌肥含有多达十余种高效活性有益微生物菌,适用于各种作物使用,可活化养分,提高养分利用率,具有广普性,打破了普通生物肥的“专一性”“局限性”“专用肥”的固有弱点,这是其它生物肥料无法比拟的。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一般讲,凡是有植物生长的土地都可以施用微生物菌肥来进行改良土壤和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发根农杆菌诱导产生的植株根系发达,有利于土壤中N、P等矿物质的吸收。Ri质粒能诱导转化植物产生大量毛根,促进植物生根,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提高抗性,提高作物成活率。所以利用发根农杆菌制备菌液有利于提高玉米的养份吸收效率,进一步提高作物品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象,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该微生物菌肥利用发根农杆菌特有的增强生根能力和提高养份吸收效率的作用,解决了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根系不发达,生根能力弱而导致的成活率低、果实品质低、产量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所述的微生物菌肥由以下组份配比的原料制成:
发根农杆菌菌液 30ml
有机质组合物 800g
普通壤土 200g
所述发根农杆菌液所含菌种为常用的发根农杆菌A4、R1205、 R1000、R1601、R1022、15834中的一种或几种,菌种均来源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所述的发根农杆菌菌液为OD值为0.4‐0.6的发根农杆菌菌液。
所述有机质组合物为发酵苜蓿渣、发酵蘑菇渣、发酵玉米秸秆,动物粪便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普通壤土是指土壤中颗粒组成中黏粒、粉粒及沙粒含量适中的土壤。
一种促进玉米养份吸收的微生物菌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发根农杆菌菌液的制备:将发根农杆菌A4、R1205、R1000、 R1601、R1022、15834中的一种或几种活化至OD值为0.4‐0.6,得到发根农杆菌菌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师范大学,未经吉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053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