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0775.3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1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4 |
发明(设计)人: | 夏佩佩;魏征;谢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易浦润(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42 | 分类号: | A61B17/42;A61M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2 | 代理人: | 邓琪,宋丽荣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解 内膜 植入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宫腔植入器械,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
背景技术
女性宫腔粘连的发生可能和宫腔操作史的妊娠或非妊娠因素,以及手术炎症因素等原因相关,宫腔粘连直接给女性带来了月经失调甚至不孕的痛苦。为了对宫腔粘连进行治疗,现有技术的手段往往较为复杂而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治疗宫腔粘连的费用高昂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
本发明所述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包括输送管、推杆和植入物,至少部分推杆容纳于输送管内,植入物在第一状态下容纳于输送管内并接受推杆的推动,植入物为带药的膜状或片状结构,植入物包括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基质和负载在该基质上的药物,基质上设置有连通膜状或片状结构的两侧的通孔。
该输送管为圆管结构,其内侧壁形成为台阶壁面并限定出连通的大直径空腔和小直径空腔。
推杆为直杆结构,包括第一大直径段、小直径段和第二大直径段,其中,小直径段位于第一大直径段和第二大直径段之间,且第一大直径段容纳于大直径空腔中配合。
植入物为▽型,Y型,或型。
基质为负载在可降解骨架上的明胶膜或者独立的明胶膜。
可降解骨架为V型。
通孔以2mm-3mm的间距均匀地分布。
通孔的直径为2mm-3mm。
基质上设置5排-7排通孔。
药物为17-β雌二醇共混吲哚美辛联合;或者单独的17-β雌二醇。
药物的每日释放量为20-200μg。
药物分布于基质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借助于推杆将植入物置于子宫腔体内的既定位置,通过植入物的基质对粘连的子宫膜进行隔离和支撑作用,通过植入物的药物对子宫表面的炎症和创伤面进行有效的修复,其中,该可降解的基质不仅可以在0.5到2个月的释放周期内定向定量地缓慢向宫腔内创伤面和炎症给药以进行持续和有效地修复以解决宫腔粘连的问题,而且由于无需后期取出而减轻了反复操作对病患造成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的剖视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植入物;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植入物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述。
图1-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可降解的宫腔内膜植入系统,包括输送管1、推杆2和植入物3。在本实施例中,输送管1为圆管结构,其内侧壁形成为台阶壁面并限定出连通的大直径空腔11和小直径空腔12。推杆2为直杆结构,包括第一大直径段21、小直径段22和第二大直径段23,其中,小直径段22位于第一大直径段21和第二大直径段23之间,且第一大直径段21的直径略小于第二大直径段23。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大直径段21容纳于大直径空腔11中配合。植入物3为带药的膜状或片状结构,其容纳于大直径空腔11中并可在推杆2的推动下从输送管1中推出。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将推杆2的第一大直径段21朝向输送管1的台阶壁面拉出,从而使得推杆2的第一大直径段21在大直径空腔11内抵靠输送管1的台阶面,然后将植入物3放置于输送管1的大直径空腔11内,接下来将该宫腔内膜植入系统设置于适当的位置,朝向植入物3推动推杆2,使得推杆2推动植入物3抵达子宫腔体内的既定位置,并可以药物释放。
该植入物3为倒三角形,即▽型。实际上,根据子宫的轮廓,该植入物3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为Y型或者型等。
该植入物3包括基质和负载在该基质上的药物。如此,一方面,植入物3的基质可以对粘连的子宫膜进行隔离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植入物3的药物可以对子宫表面的炎症和创伤面进行有效的修复。
基质为生物可降解材料。优选地,植入物3在植入后的0.5~2个月的时间段内定期降解,不需取出。如此,不仅在0.5到2个月的释放周期内定向定量地缓慢向宫腔内创伤面和炎症给药以进行持续和有效地修复以解决宫腔粘连的问题,而且减轻了反复操作对病患造成的痛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易浦润(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易浦润(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07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