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的大黄鱼应激的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43423.3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72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家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A01K29/00;G01N21/31 |
代理公司: | 33213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黄鱼 应激 监测 饥饿 大黄鱼个体 准确度 应激状态 指示生物 肝叶 参考 响应 污染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的大黄鱼应激的监测方法,方法基于大黄鱼个体左右肝叶对饥饿的不同响应来判断大黄鱼是否处于饥饿应激状态。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用方法无需参考对照组,简单快捷,同时避免了污染组和对照组指示生物个体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的大黄鱼应激的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大黄鱼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捕捞、分鱼、投喂等操作可能会对大黄鱼造成应激。应激的大黄鱼抗病能力减弱,很容易死亡。因此,时刻监测大黄鱼的应激状态十分重要。传统的监测方法为:比较正常和受应激的大黄鱼氧化应激相关指标,观察这些指标是否异常,指标异常则认定生物处于应激状态。这种方法必须考虑对照组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污染组和正常组的指示生物来源于不同的个体,个体的差异势必会影响到组间的差异,因此降低了试验的重复性,从而影响评判结果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大黄鱼应激的监测方法,该方法消除了对照组的背景差异,结果测定准确,使监测更加可靠。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的大黄鱼应激的监测方法,方法基于大黄鱼个体左右肝叶对饥饿的不同响应来判断大黄鱼是否处于饥饿应激状态。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无需参考对照组,简单快捷,同时避免了污染组和对照组指示生物个体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监测方法具体过程为:获取大黄鱼的左右肝叶,分别测量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若左右肝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差异在2.8U/mg以上,则大黄鱼处于饥饿应激状态。当大黄鱼处于非应激状态时,其左右肝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差异,而处于饥饿状态时,其左右肝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基于这种差异能够有效地判断大黄鱼是否处于饥饿应激状态。
作为优选,监测方法具体过程为:获取大黄鱼的左右肝叶,分别测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若左右边肝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差异在5.3U/mg以上,则大黄鱼处于饥饿应激状态。大黄鱼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能专一地将细胞代谢产生的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避免过氧化氢在体内的累积,维持体内正常的活性氧水平,而外界环境的刺激具有诱导或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作用,通过比较左右肝叶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差异,能够准确地判断大黄鱼是否处于饥饿应激状态。
作为优选,监测方法具体过程为:获取大黄鱼的左右肝叶,分别测量粗脂肪含量,若左右肝叶粗脂肪含量差异在6%以上,则大黄鱼处于饥饿应激状态。通过比较左右肝叶的粗脂肪含量差异能够快速地监测大黄鱼是否处于应激状态,缩短了监测的时间,降低了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用方法无需参考对照组,简单快捷,同时避免了污染组和对照组指示生物个体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监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当大黄鱼处于非应激状态时,其左右肝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差异,而处于饥饿状态时,其左右肝叶谷胱甘肽还原酶的活性具有显著差异,基于这种差异能够有效地判断大黄鱼是否处于饥饿应激状态;通过比较左右肝叶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差异,能够准确地判断大黄鱼是否处于饥饿应激状态;通过比较左右肝叶的粗脂肪含量差异能够快速地监测大黄鱼是否处于应激状态,缩短了监测的时间,降低了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34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鲫鱼的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龙趸石斑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