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改性防水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3455.3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4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玲;游胜勇;陈衍华;邹吉勇;谌开红;董晓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F212/08 | 分类号: | C08F212/08;C08F218/08;C08F8/36;C08F8/12;C04B24/16;C04B103/65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姚伯川 |
地址: | 33003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水剂 苯乙烯磺酸盐 乙烯醇 制备 共聚物改性 共聚物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 可再分散乳胶粉 建筑防水材料 乙酸乙烯酯 技术要求 性能影响 酯基水解 砂浆 苯乙烯 国标GB 减水剂 消泡剂 苯环 磺化 聚合 混凝土 考察 | ||
一种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改性防水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为原料,通过聚合,苯环磺化,酯基水解的方法制备得到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并与消泡剂,可再分散乳胶粉,减水剂拌合得到含有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同时考察了防水剂对砂浆和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防水剂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标GB 18445‑201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技术要求,本发明适用于建筑防水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改性防水剂的制备,属于建筑防水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个世纪多以来,混凝土是世界范围内用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但是混凝土材料脆性大、抗拉能力弱、早期易收缩等固有缺点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和服役过程中,受温湿度的变化、外部荷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混凝土内部或表面会产生大量不同形貌、不同尺寸的微裂纹或缺陷,在各因素的作用下,这些微裂纹或缺陷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宏观裂纹。
造成混凝土渗漏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混凝土内部存在大量的、连通性的毛细管;二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收缩导致的混凝土开裂。因此要减少混凝土的渗漏必须考虑:减少毛细管数量,切断连通的毛细管,细化毛细孔径,或使毛细孔憎水化;减少混凝土的体积收缩,消除裂纹。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国内外都是通过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各种防水剂,较好地解决了混凝土防水技术的一系列问题。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因为抗渗性能好,具有较强的自修复功能,永久的防水作用,防化学腐蚀,无毒无公害,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改性防水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中的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具有防水性,是一种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
本发明的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的通式为:
本发明的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可以通过一定量的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聚合,然后苯环磺化,最后酯基水解的方法制备得到。
本发明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改性防水剂由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消泡剂,可再分散乳胶粉,减水剂构成。所述防水剂的配方按质量百分比计,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为38%-70%;消泡剂为3%-9%;乳胶粉为15%-30%;减水剂为12%-27%。
所述防水剂的制备方法为:首先加入消泡剂,可再分散乳胶粉减水剂和水超声分散处理,然后加入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继续乳化处理3-4小时后,离心后过滤得到防水剂。消泡剂是聚醚类或者聚醚改性硅类消泡剂;减水剂是聚羧酸系减水剂,胺基磺酸盐系减水剂,萘系磺酸盐减水剂或者这三种减水剂的复配混合物。
本发明的防水剂的掺量为基体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的1.5-2.5%(质量百分比)。按预计用量称量好所需防水剂后,掺入水泥中,采用机械搅拌将干物料干拌至基本均匀,再加入拌和水拌至均匀。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针对柔性防水材料和无机刚性防水材料的优缺点,顺应防水材料发展趋势,提出具有治本功能的新型有机高效刚性防水材料,以苯乙烯与乙酸乙烯酯为原料,通过聚合,苯环磺化,酯基水解的方法制备得到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并与消泡剂,可再分散乳胶粉,减水剂拌合得到含有乙烯醇-苯乙烯磺酸盐共聚物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剂。同时考察了防水剂对砂浆和混凝土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防水剂的各项性能指标均符合国标GB 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规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发明适用于建筑防水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345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