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型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5025.5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2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陈丽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汉科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7/02 | 分类号: | G05B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17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型 测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型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型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一样,都遵循软件工程原理,遵循管理学原理 。测试专家通过实践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测试模型。这些模型将测试活动进行了抽象,明确了测试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是测试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其常用的测试模型如下:
在软件测试方面,V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模型,尽管很多富有实际经验的测试人员还是不太熟悉V模型,或者其它的模型。V模型已存在了很长时间,和瀑布开发模型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由此也和瀑布模型一样地受到了批评和质疑。V模型中的过程从左到右,描述了基本的开发过程和测试行为。V模型的价值在于它非常明确地标明了测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级别,并且清楚地描述了这些测试阶段和开发过程期间各阶段的对应关系。局限性:把测试作为编码之后的最后一个活动,需求分析等前期产生的错误直到后期的验收测试才能发现。
W模型由Evolutif公司提出,相对于V模型,W模型更科学。W模型是V模型的发展,强调的是测试伴随着整个软件开发周期,而且测试的对象不仅仅是程序,需求、功能和设计同样要测试。测试与开发是同步进行的,从而有利于尽早地发现问题。
W模型也有局限性。W模型和V模型都把软件的开发视为需求、设计、编码等一系列串行的活动,无法支持迭代、自发性以及变更调整。
X模型X模型的左边描述的是针对单独程序片段所进行的相互分离的编码和测试,此后将进行频繁的交接,通过集成最终成为可执行的程序,然后再对这些可执行程序进行测试。己通过集成测试的成品可以进行封装并提交给用户,也可以作为更大规模和范围内集成的一部分。多根并行的曲线表示变更可以在各个部分发生。由图中可见,X模型还定位了探索性测试,这是不进行事先计划的特殊类型的测试,这一方式往往能帮助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在测试计划之外发现更多的软件错误。但这样可能对测试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对测试员的熟练程度要求比较高。
H模型中,软件测试过程活动完全独立,贯穿于整个产品的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进行,某个测试点准备就绪时,就可以从测试准备阶段进行到测试执行阶段。软件测试可以尽早的进行,并且可以根据被测物的不同而分层次进行。
这个示意图演示了在整个生产周期中某个层次上的一次测试"微循环"。图中标注的其它流程可以是任意的开发流程,例如设计流程或者编码流程。也就是说,只要测试条件成熟了,测试准备活动完成了,测试执行活动就可以进行了。
H模型揭示了一个原理:软件测试是一个独立的流程,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与其他流程并发地进行。H模型指出软件测试要尽早准备,尽早执行。不同的测试活动可以是按照某个次序先后进行的,但也可能是反复的,只要某个测试达到准备就绪点,测试执行活动就可以开展。
现有技术的缺点在于:
(1)模型设计过程目前没有统一的设计规范,导致模型风格不一,严重影响模型的走查。
(2)模型设计和需求功能点的一一对应关系。
(3)模型生成代码需要使用静态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分析模型的质量度量。
(4)模型的单元测试。
(5)模型测试mc/dc覆盖。
(6)针对模型的仿真,可以测试模型输入输出的正确性,保证模型接口以及功能的正确性。
(7)保证模型的安全性。
(8)模型测试报告比较单一,需要用其他工具进行统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型测试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分别集成或自我研发相关测试工具,使其具备全面的测试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模型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
规则检查工具:采用Testbed和EMRunner测试工具,对系统原型生成的代码进行编码规范及规则检查;
需求追踪工具:成BenderRBT需求测试工具,通过该工具可以对软件需求或用户需求进行需求因果图设计,形成清晰的条目化需求追踪关系图,结合Scade生成的需求关系图检查模型与需求一致性;
静态分析工具:采用Testbed、 EMRunner或PolySpace测试工具,分析模型的质量度量;
动态测试工具:采用Testbed和EMRunner测试工具,对模型进行单元测试;
覆盖率分析工具:针对模型代码的mc/dc覆盖率进行测试;
仿真验证工具:针对不同专业领域集成综合性半实物仿真平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汉科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汉科计算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50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