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茯苓百香灸柱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47792.X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8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陆红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63 | 分类号: | A61K36/63;A61P17/00;A61P7/10;A61P7/04;A61P29/00;A61P31/00;A61H3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茯苓 百香灸柱 | ||
一种茯苓百香灸柱,利用含水量低于15%的艾绒、樟木、茯苓皮、荷叶、细辛、薰衣草、桂花、罗勒草、肉桂、檀香以及薄荷作为原料进行制备,制备时,先将除艾绒之外的原料进行粉碎,然后与艾绒进行混合,混合时加入艾油,然后卷入桑皮纸中,压实并卷成圆柱状,然后用胶水或浆糊固定住桑皮纸边缘,晾干后切断记得成品灸柱。本发明具有灸疗效果提高,适闻性好,燃烧持久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中的艾灸领域,具体为一种茯苓百香灸柱。
背景技术
灸疗是我国中医疗法中最为古老的疗法之一,以一些可燃的中草药为原料,对人体的经络穴位或者病痛部位进行薰灼炙烤,将火的热力和中草药燃烧的药力通过人体皮肤刺激特定经络穴位或病患处,具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刺激气血通畅的作用,进而达到祛病保健、防治疾病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灸疗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疗法应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有着明显的效果。
现有的灸疗方案一般有灸柱和灸条,灸柱直接或垫着薄片放置在人体皮肤上点燃炙烤,灸条则点燃后悬于人体皮肤上方进行熏烤。常见的灸柱多以艾叶的艾绒为主要原料,添加一些香料和精油,治疗效果好,燃烧持久,味道也不错,但是针对的治疗疾病单一,难以发挥出这种疗法的优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茯苓百香灸柱,以解决上述技术背景中的缺陷。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茯苓百香灸柱,包括以下质量份的原料:
艾绒30~50份、樟木20~30份、茯苓皮15~20份、荷叶8~10份、细辛3~5份、薰衣草6~10份、桂花6~10份、罗勒草5~8份、肉桂3~5份、檀香1~3份、薄荷1~3份。
其优选质量份的原料为:
艾绒40份、樟木25份、茯苓皮18份、荷叶9份、细辛4份、薰衣草7份、桂花8份、罗勒草6份、肉桂4份、檀香2份、薄荷2份。
其中,上述原料的综合含水量保持在15%以下,优选为12%以下。
利用上述原料制备茯苓百香灸柱,其制备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①称取上述质量比的原料,研磨成为粉末;
②将上述细粉末倾进艾绒中,边搅拌边添加艾油,使之混合均匀;
③选取质地坚韧的桑皮纸平铺开,称取上述混合物铺在桑皮纸上,压实并卷成圆柱状的灸柱体,用胶水或浆糊固定住桑皮纸边缘,晾干;
④将上述圆柱状均匀切成15~25cm的小段,即成需要的灸柱。
在上述操作步骤中,步骤①中要求粉碎后的粉末过80~160目筛。
在上述操作步骤中,步骤②中加入的艾油的量以每100g粉末加入8~15ml艾油为准。
在上述操作步骤中,步骤③中压实的灸柱体的直径优选为8~15mm。
艾叶,性温,味辛、苦,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而用艾叶制成的艾绒,能外用灸法灸治多种疾病,与不同的药物配伍,能有效起到活血化瘀,祛风顺气的效果,在对大多数病患起到治疗和缓解的同时,还能对不少慢性疾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
茯苓皮,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肤胀,为“利水要药”。《本草纲目》记载:“(茯苓皮)主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在中药中,茯苓皮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疣状突起,内面淡棕色并常带有白色或淡红色的皮下部分。质较松软,略具弹性。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477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纤预制棒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厨余回收真空干燥系统及其干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