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高效絮凝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2297.8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386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穆军;杨桥;冯丽娟;陈庆国;阳广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2F101/20;C12R1/01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复配菌剂 制备 高效 絮凝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絮凝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高效絮凝剂的方法,其包括菌种培养、发酵培养、改性膨润土沉降、干燥等步骤,其中复配菌剂由从菲律宾蛤仔吐出的污泥中分离提纯获得的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 sp.GHF1031和白色红杆菌菌株Albirhodobacter sp.GHF1032复配制得。通过本发明中的由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 sp.GHF1031和白色红杆菌菌株Albirhodobacter sp.GHF1032制得的复配菌剂及相应方法制备获得的絮凝剂具有高絮凝率的特点,同时其性能稳定、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生产简单、成本低廉,可以作为废水絮凝剂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絮凝剂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复配菌剂制备高效絮凝剂的方法。
背景技术
絮凝剂是水处理技术中常用的药剂之一。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传统高分子聚合物类絮凝剂不断被发现存在威胁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潜在问题,研究环保无公害的新型絮凝剂便成为了水处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报道最多的当属微生物絮凝剂。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聚合物,由具有这类特殊功能的微生物所分泌的包含多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由于其对环境的安全及无污染性,因此受到国内外众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已经从土壤、活性污泥、生活污水、各种工业废水等环境中筛选得到多种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其中报道较多的有Nakamura等发现的产生微生物絮凝剂AJ7002的酱油曲霉AJ7002、Takagi等发现的产生PF101的拟青霉和Kurane等产生NOC-1的红平红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絮凝剂相对于传统高分子化学絮凝剂来说具有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的优点,但由于制取生物絮凝剂所需要的一些底物,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成本过高,产量低,絮凝活性低等问题导致难于规模化应用及产业化,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离大规模推广应用还相差较大。以往研究者们都研究集中于分离高效的、具有制取絮凝剂功能的微生物,优化培养驯化条件及解析其絮凝机理和化学结构的研究。忽视了寻找新型廉价的替代原料作为制取生物絮凝剂的底物也是有效解决应用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sp.GHF1031和白色红杆菌菌株Albirhodobacter sp.GHF1032制得的复配菌剂及由其产生的胞外多糖制备具有吸附效率高、性能稳定、生产简单、成本低廉的絮凝剂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用的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 sp.GHF1031是从菲律宾蛤仔吐出的污泥中分离提纯获得,经实验发现该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 sp.GHF1031的分泌物主要是具有重金属絮凝功能的胞外多糖。
上述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 sp.GHF1031已于2017年11月16日向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提交保藏,保藏地址: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14920,建议的分类命名为Celeribacter baekdonensis;上述速生杆菌菌株Celeribacter sp.GHF1031的16S rDNA全序列(1290bp)已向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基因序列数据库提交,登陆号为KX702264,全序列如下:
上述白色红杆菌菌株Albirhodobacter sp.GHF1032已于2017年11月16日向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提交保藏,保藏地址:中国,北京,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CGMCC No.14919,建议的分类命名为Albirhodobacter marinus;上述白色红杆菌菌株Albirhodobacter sp.GHF1032的16S rDNA全序列(1268bp)已向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Bank基因序列数据库提交,登陆号为KX702257,全序列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22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