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源数据阶梯式的主动配电网运行状态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3994.5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07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马洲俊;沈培锋;张明;王勇;黄文焘;朱红勤;嵇文路;樊飞龙;王立伟;周科峰;王春宁;许洪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奚铭 |
地址: | 21001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阶梯 主动 配电网 运行 状态 评估 方法 | ||
1.基于多源数据阶梯式动态模糊系统的主动配电网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SCADA系统采集的主动配电网运行数据,建立分布式电源、配电线路、控制装置的运行状态评估策略;
步骤2、根据分布式电源、配电线路、控制装置的运行状态,构建阶梯式动态模糊系统,评估单条馈线系统整体运行状态;
2.1)基于光伏发电单元、风力发电单元、储能单元和间歇式能源出力波动计算单元的多源运行数据,计算光伏发电健康状态、风力发电机健康状态、储能健康状态与间歇式能源出力波动健康状态的归一化评价系数,根据用户对不同单元健康状态关注程度,设计模糊表,对子模糊系统进行级联,建立阶梯式模糊系统,评估馈线综合系统所含分布式电源的健康状态;
2.2)根据间歇式能源渗透率、供蓄比率、消纳率和馈线注入功率波动监测值,计算其归一化评价系数,根据用户对不同单元健康状态关注程度,设计模糊表,建立阶梯式模糊系统,评估馈线系统配电线路健康状态;
2.3)根据馈线电能质量测量点电压偏差、电压波动、频率偏差和电压合格率四个方面的硬性指标的测量值,计算归一化评价系数,根据用户对不同单元健康状态关注程度,设计模糊表,建立阶梯式模糊系统,评估配电线路硬性指标健康状态;
2.4)根据馈线控制装置实际信号与控制信号的差异,计算馈线控制装置控制偏差率,根据预测装置预测信号和实际信号的差异,建立归一化评价系数,设计模糊表,建立模糊系统,评估馈线控制设备健康状态;
步骤3、根据不同馈线系统的运行状态,评估整个主动配电网运行状态:
根据分布式电源的健康状态、配电线路健康状态、配电线路硬性指标健康状态和馈线控制设备健康状态,建立归一化评价系数,设计模糊表,建立阶梯式模糊系统,评估馈线综合系统整体健康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数据阶梯式动态模糊系统的主动配电网运行状态评估方法,其特征是步骤1步骤如下:
1.1)对于间歇式发电设备,包括风力发电机和光伏系统,其间歇式健康状态根据多源预测数据与多源实际数据的差异性进行判断;
1.2)对储能电池,根据储能容量判断储能电池运行是否正常;
1.3)通过间歇式能源出力波动的计算,判断当前间歇式能源出力对配电线路的影响情况;
1.4)计算间歇式能源渗透率,评估配电线路渗透率健康状态;
1.5)计算配电线路供蓄比率,评估配电线路供蓄比率健康状态;
1.6)计算配电线路的消纳率,评估配电线路消纳率健康状态;
1.7)计算馈线注入功率波动,评估配电线路馈线波动健康状态;
1.8)计算馈线电压偏差,评估配电线路馈线电压偏差健康状态;
1.9)计算馈线电压波动,评估配电线路馈线电压波动健康状态;
1.10)计算馈线频率偏差,评估配电线路馈线频率偏差健康状态;
1.11)计算电压合格率,评估配电线路馈线电压合格率健康状态;
1.12)计算馈线控制装置控制偏差率,评估配电线路馈线控制装置控制偏差率健康状态;
1.13)计算馈线控制装置预测偏差率,评估的配电线路馈线控制装置预测偏差率健康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未经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399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