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创型体内光声溶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8571.2 | 申请日: | 2017-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41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琦;余洪斌;邵健;朱业锦;范甜甜;张欣峰;冯楚桓;李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1B18/24 | 分类号: | A61B18/24;A61B18/26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廖盈春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创型 体内 光声溶栓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创型体内光声溶栓装置,包括:光纤束控制器、介入导管、可调谐脉冲激光器、密度衰减片、分束器、光功率计、光耦合器、注液泵以及抽液泵;可调谐脉冲激光器、密度衰减片、分束器以及光功率计用于提供激光并对激光光强进行监控与调节;介入导管用于将激光转换为声场,并通过光纤束控制器的调节以获得不同的声场分布,从而进行介入治疗;介入导管还用于注入辅助或加快溶栓过程的药剂,并及时将溶解的栓液从生物组织内排出,注液泵和抽液泵分别为药剂的注入和栓液的排出提供动力。本发明可有效降低介入治疗的手术风险,同时降低介入手术的操作复杂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声治疗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微创型体内光声溶栓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的创口将特定的器械导入人体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介入治疗法得到广泛应用,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将超声技术同导管技术相结合实现微创治疗的重要应用实例之一。基于压电陶瓷的传统超声换能器及微型超声换能器(mirco ultrasound transducer)在医疗上的应用已十分成熟,但上述两种超声换能器均使用电能作为能量源,电场的存在(电极和引线)给介入手术过程带来了安全风险。
专利“血管内超声超声诊断与光声治疗装置及其治疗方法”(申请号:201110414195.0,申请日:2011.12.13)提供了一种基于光声治疗来清除血管内血栓和斑块的方法,但其用于光声治疗的激光是直接作用到治疗区域的,利用区域组织对激光的吸收来产生光声效应,这样直接辐射生物组织的方法在针对比较脆弱的组织,如脑血管或很细小的血管时,则可能带来较大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创型体内光声溶栓装置,其目的在于降低介入治疗的手术风险,同时降低介入手术的操作复杂程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微创型体内光声溶栓装置,包括:光纤束控制器、介入导管、可调谐脉冲激光器、密度衰减片、分束器、光功率计、光耦合器、注液泵以及抽液泵;介入导管内含预处理光纤束,用于介入生物组织内,并将激光转换为声场,从而实现溶栓;介入导管通过连接件连接至光纤束控制器;光纤束控制器通过对介入导管中预处理光纤束进行调节处理,以控制声场分布;可调谐脉冲激光器作为光能量源,用于输出激光;密度衰减片用于调节可调脉冲激光器输出的激光的光强;分束器用于将密度衰减片调节过的激光分为两路,其中,一路激光直接传输给光功率计,另一路激光通过光耦合器传输给介入导管中的预处理光纤束;光功率计用于监控可调谐脉冲激光器输出激光的光强,并为密度衰减片对激光光强的调节提供参考依据;介入导管还用于注入辅助或加快溶栓过程的药剂,并及时将溶解的栓液从生物组织内排出;注液泵用于提供动力以使得辅助或加快溶栓过程的药剂被注入生物组织内;抽液泵用于提供动力以使得栓液从生物组织中排出。
可调谐脉冲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经过调解与分束后传输至介入导管中的预处理光纤束,在预处理光纤束中经过光声转换后产生声场,通过声场的作用使得治疗区域的血栓和血斑被清除;通过光纤束控制器的调节以获得不同的声场分布,从而对治疗区域的不同部位进行治疗;通过光功率计监控激光光强并通过密度衰减片根据监控结果调节激光光强,以针对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强度的激光;通过介入导管注入辅助或加快溶栓过程的药剂,并及时将溶解的栓液从生物组织内排出,以缩短治疗时间。
进一步地,在光耦合器与介入导管之间还包括光相位调制器,用于控制预处理光纤束中激光的相位,以实现类超声相控阵功能,进而实现光声扫描治疗。
进一步地,为便于实施,介入导管通过引导导丝连接至光纤束控制器。
进一步地,光纤束控制器对介入导管中预处理光纤束进行调节处理的方式包括:对预处理光纤束的几何排列形式的调节、对预处理光纤束中各光纤端面位置的调节以及对预处理光纤束中各光纤顶端角度的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华中科技大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85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烘干作用的塑料条切粒机
- 下一篇:水回收利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