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3700.7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3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海军;吴世明;雷翅;张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40/02;C04B111/28;C04B111/20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李德魁 |
地址: | 5104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物 改性 水泥 复合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其原料包括:骨料,水泥,无机集料,高分子混合物,水泥复合外加剂,柠檬酸盐,消泡剂和一定质量的水。各原材料重量份为:骨料16~29份,水泥13~25份,无机粉料28.4~49份,高分子混合物2~5份,水泥复合外加剂12.6份,柠檬酸盐0.2~0.5份,消泡剂0.05~0.1份和水余量;复合板材的制造工艺为:经水泥、无机集料、高分子混合物、水泥复合外加剂、少量消泡剂和水搅拌一定时间,之后加入骨料、柠檬酸盐、剩余的消泡剂和水搅拌均匀后注浆成型,脱模后经干燥、定厚、抛光和蒸压养护后制得复合板材。本发明具备成型工艺简单、性质稳定、应用面广、抗压抗折强度高和吸水率低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聚合物制备复合板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造石材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装饰装修材料。其中根据所用胶凝材料的不同,人造石材有无机型人造石材和有机型人造石材。但是由于现在的人造石材均存在其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有机人造石材的胶凝材料(不饱和树脂以及亚克力树脂)的特性,其在紫外线照射、酸碱腐蚀、干湿循环等情况下容易老化变质、也不防火,其应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无机型人造石材具有耐久性好、耐火性能好等优点,能应用于外墙和家庭等防火等级要求高的装修,但由于传统的无机型人造石材如“水磨石”和传统的水泥基人造石材等存在吸水率高、力学性能差、光泽度低以及装饰效果差等缺点,很难满足装饰设计要求,目前其市场应用极少。
水泥基板材作为一种合成人造石,是一种介于石膏板和石材之间,在物理力学性能上大大优于石膏板,并且价格远远低于石材的价格而成为建筑行业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但传统的水泥基板材也存在人造石材本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添加大量的有机胶水或不饱和树脂作为胶凝材料,使得制品趋向于有机人造石类,聚合物改性后产品性能(色泽、质感和防火等级等)的不理想并不能满足实际生产和使用要求;大量使用水泥作为单一的胶凝材料,其产品性质就近似于水磨石类无机人造石,制品的吸水率、物理力学性能和人体感官上都极大的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对水泥基板材中添加一定量的高分子聚合物是克服一系列缺点和提升性能的一项重要途径,目前对于聚合物复合板材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漳州宏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王勋等人公布的专利一种用于板材改性的高分子复合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公开号:CN104926982A),该专利中利用丙烯酸或丙烯酸酯等聚合物,再添加硅烷偶联剂和聚乙烯醇、过硫酸铵等引发剂共同作用得到复合板材,该发明所用于板材改性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可以与板材中的钙离子反应,并固化呈奶水性能优异的防水层,但该发明高分子含量过高,导致产品的光泽、质感以及耐火性能都得不到保证。铜陵四通防腐防水有限责任公司朱万根等人公布的专利一种新型人造石英石板材及其制作方法(公开号:CN107226637A),该专利利用内设的耐火层和网格层中插入结构件,并利用真空条件将石英石晶体及辅料通过异构聚合技术制成,但板材本身的制作工艺复杂,并且板材后期抛光定厚所导致的结构件和网格层的破坏都会降低产品的使用范围和寿命。刘龙诚等人公布的专利一种水泥基人造石及其生产工艺(公开号:CN101913806A),该发明将水泥和碎石料混合成为胶凝体系,加入减水剂和高效活性粉等提高水泥的流动性和反应速率,经过真空高压,去除气泡和压实板体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水泥基人造石,但该产品知识单纯的利用水泥这个单独的胶凝体系,产品的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等问题上并未做到本质上的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板材,所得复合板材具备快速成型、工艺简单、应用面广、抗压抗折强度高和吸水率低等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聚合物改性水泥基复合板材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370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