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压力容器堆坑结构以及反应堆安全壳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5075.X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0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倪亮;邓玺;叶长青;路广遥;刘青松;魏旭东;周建明;奚琛;周国丰;董超群;祁静;侯硕;袁杰;杨江;邵慧超;詹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21C13/024 | 分类号: | G21C13/024;G21C15/18 |
代理公司: | 深圳汇智容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8 | 代理人: | 潘中毅;熊贤卿 |
地址: | 518031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上步中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压力容器 结构 以及 反应堆 安全 | ||
1.一种多功能压力容器堆坑结构,用于反应堆安全壳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力容器堆坑(4),设置于反应堆安全壳(1)内部的抑压水池(2)中,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为一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其底部与所述抑压水池(2)的底部相固定;
压力容器(9),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中,所述压力容器(9)外侧包裹一层保温层(5),在所述保温层(5)与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内壁之间具有环形通道(12),所述环形通道(12)与所述反应堆安全壳(1)的安全壳干阱空间(10)相连通;
支撑结构(3),其至少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9)四周的多根竖向支撑柱,所述每一竖向支撑柱下端与所述抑压水池(2)底部相固定,所述每一竖向支撑柱上端与所述压力容器(9)外壁相固定,所述每一竖向支撑柱至少部分内侧与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外表面相接触并固定;
隔层(8),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内部位于所述压力容器(9)底部之下,所述隔层(8)中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抑压水池(2)池水相连通的连通孔(8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压力容器堆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形通道(12)中进一步设置有阀门(6),用于在特定状态下,控制所述环形通道(12)与所述抑压水池(2)池水之间实现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压力容器堆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全壳干阱空间(10)中设置有热交换器,在所述安全壳干阱空间(10)与所述抑压水池(2)交界的上平台(11)上设置有多个供冷却水通过的回水孔(110)。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多功能压力容器堆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上平台(11)以及支撑结构(3)均为金属材料制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压力容器堆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3)穿过所述上平台(11)并与所述上平台(11)相固定。
6.一种反应堆安全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堆安全壳(1),其内部的下段设置有抑压水池(2),所述抑压水池(2)顶部为上平台(11),在所述上平台(11)上侧为安全壳干阱空间(10);
压力容器堆坑(4),设置于反应堆安全壳(1)内部,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为一上端开口的圆筒状结构,其底部与所述抑压水池(2)的底部相固定;
压力容器(9),设置于在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中,其外侧包裹一层保温层(5),在所述保温层(5)与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内壁之间具有环形通道(12),所述环形通道(12)与所述安全壳干阱空间(10)相连通;
支撑结构(3),其至少包括间隔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9)四周的多根竖向支撑柱,所述每一竖向支撑柱下端与所述抑压水池(2)底部相固定,所述每一竖向支撑柱上端与所述压力容器(9)外壁相固定,所述每一竖向支撑柱至少部分内侧与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外表面相接触并固定;
隔层(8),设置在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内部位于所述压力容器(9)底部之下,所述隔层(8)中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抑压水池(2)池水相连通的连通孔(8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环形通道(12)中进一步设置有阀门(6),用于在特定状态下,控制所述环形通道(12)与所述抑压水池(2)池水之间实现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全壳干阱空间(10)中设置有热交换器,在所述上平台(11)上设置有多个供冷却水通过的回水孔(110)。
9.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结构,所述压力容器堆坑(4)、上平台(11)以及支撑结构(3)均为金属材料制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反应堆安全壳结构,所述支撑结构(3)穿过所述上平台(11)并与所述上平台(11)相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07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地衣芽孢杆菌ZL-1及其应用
- 下一篇:报表生成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