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藻固磷除氮颗粒载体的制备及污染水体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5928.X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3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德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101/1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 代理人: | 毛燕生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除氮 固磷 抑藻 制备 污染水体修复 水体 颗粒载体 蓝绿藻 水处理技术领域 颗粒载体材料 硅酸盐 活性炭粉末 总氮去除率 浮游动物 火山灰质 聚乙烯醇 无毒无害 总磷去除 谷物皮 生物质 水果皮 取料 铁粉 催化剂 固化 鱼类 杀死 压制 修复 污染 应用 | ||
一种抑藻固磷除氮颗粒载体的制备及污染水体修复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抑藻固磷除氮颗粒载体材料组成包括铁粉20~45份,活性炭粉末10~25份,催化剂M 1~5份,聚乙烯醇0.2~2份,火山灰质硅酸盐10~18份,水果皮0.5~5份、谷物皮0.5~5份、生物质0.5~5份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其制备方法是按材料组成取料混合、压制成0.2~15mm的颗粒,通过干燥、固化而成。将制备的颗粒投入受污染的水体中可具备抑藻、固磷、除氮之功效,修复后的水体蓝绿藻完全受到抑制,并有85%以上的蓝绿藻被杀死,总磷去除率达90%以上,总氮去除率达85%以上,且对水体中鱼类、浮游动物等生物无毒无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抑藻固磷除氮颗粒载体的制备及污染水体修复方法,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绿粥”现象明显。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水体(城市内河和内湖)的补给水源主要来自于由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后的再生水,但再生水进入水体后其污染物会不断富集,最终导致城市水体水质中氮、磷、有机物的超标;另一原因在于通过大气沉降、雨水冲刷等方式大量的营养盐、重金属、有机物又进入城市水系,从而导致城市水系生态平衡的崩溃,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和,藻类泛滥。
当今对城市水体富营养化污染修复的方法主要有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处理技术。异位处理技术主要是将底泥疏浚后将污染水体引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异地处理,其中底泥疏浚是利用水力或者机械方法来挖出河道与湖泊受污染底泥,通过移除底泥减少污染物释放。这一方法虽在短期内可取得相对彻底的效果,但时间稍长水体富营养化会反复出现;另外,由于异位修复需挖掘底泥、转移水体,所需工程设备多,费用高,易破坏底泥的结构,导致城市富营养化水体生态系统的破坏,后期恢复需要较长时间。鉴于上述原因,异位处理技术一般多应用在实验室模拟实验或污染区域面积相对较小的水体修复中。而原位处理技术不需移动底泥和水体位置,首先通过采取某些措施阻止污染物进入水体来切断污染源的污染途径,然后通过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来减少河流、湖泊水体及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并能同时降低污染物溶解度、毒性和迁移性。通过异位处理技术和原位控制技术的比较发现,城市水体原位控制技术相对异位修复技术具有投资更小、操作更易且二次污染少等优点,是城市水体富营养化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然而国内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的发展仍受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浓度高且成分复杂等问题的限制。
同时就水体中藻类的去除目前主要有:投药灭藻法,投加硫酸铜、氯、次氯酸钠等,但这些方法成本高,同时还会与影响水体的生态系统;固液分离法,通过微滤、砂滤等直接过滤;气浮及强化沉淀等。这些方法通常投资大、成本高、根除不彻底。
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将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等富营养化指标纳入了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并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富营养化的总氮、总磷指标。人们已明确认识到,控制城市富营养化污染水体,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质安全,实现城市生态文明,已是当务之急。故,对富营养化程度高、污染严重的河流及湖泊实现科学、稳定、快速的修复处理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且特别需要研发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重金属和化学需氧量等污染物质。
总之,目前从抑制藻类生长来解决受污染水体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去除受污染水体中P(磷)、N(氮)等方面,也存在众多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降低水体中总磷、总氮,抑制藻类生长或杀死藻类从而控制蓝绿藻泛滥的一种抑藻固磷除氮颗粒载体的制备及污染水体修复方法。
一种抑藻固磷除氮颗粒载体,材料组成包括铁粉、活性炭粉末、催化剂M、聚乙烯醇、火山灰质硅酸盐和水果皮、谷物皮、生物质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9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