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置有外围保护结构的双面冷却环形燃料组件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9597.7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5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5 |
发明(设计)人: | 史宝磊;何晓军;季松涛;邹远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C3/02 | 分类号: | G21C3/02;G21C3/322;G21C3/326;G21C3/33;G21C3/334 |
代理公司: | 核工业专利中心 11007 | 代理人: | 程然 |
地址: | 10241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棒 下管 保护结构 绕丝 环形燃料 上管 下端 双面冷却 外围 导向管 仪表管 上端 核燃料组件 棒状燃料 辐照生长 裂变气体 燃料芯块 燃料元件 轴向设置 释放量 肿胀 棒束 包壳 吸氢 缠绕 腐蚀 外部 | ||
本发明属于核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有外围保护结构的双面冷却环形燃料组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棒状燃料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裂变气体释放量增大、包壳腐蚀和吸氢增加、燃料芯块肿胀、燃料元件和组件辐照生长加剧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管座、燃料棒、下管座、导向管、仪表管和绕丝;燃料棒的外围缠绕有绕丝;绕丝共有多根,沿燃料棒的外表面轴向设置;导向管和仪表管的上端与上管座固定连接,下端与下管座固定连接;燃料棒的下端插入下管座,与下管座固定连接;所述的燃料棒采用环形燃料;保护结构设置在燃料棒棒束的外部,与绕丝紧密接触;保护结构的上端与上管座固定连接,下端与下管座固定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燃料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设置有外围保护结构的双面冷却环形燃料组件。
背景技术
核电站反应堆运行过程中,核燃料的性能是影响反应堆安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国际上一直将燃料元件的研究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通过优化燃料元件设计、采用先进结构材料、改进元件制造工艺等方法,不断提高核燃料元件的各种性能,促使核电向更安全和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全性和经济性是核电发展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核电技术发展都以增加核电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目标。燃料元件作为核电厂反应堆核心部件,其性能是核电安全性和经济性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国际上一直将燃料元件的研究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通过优化燃料元件设计、采用先进结构材料、改进元件制造工艺等方法,不断提高核燃料元件的各种性能,促使核电向更安全和更经济的方向发展。
目前压水堆核电厂普遍采用棒状燃料,可通过加深组件卸料燃耗、延长换料周期,降低电厂运营成本,提高核电经济性。压水堆燃料组件的平均设计燃耗从早期的10~15GWd/tU逐步提高,至今已达到60~70GWd/tU,换料周期也相应地从12个月延长至现在的18或24个月。燃料组件燃耗加深也带来诸如裂变气体释放量增大、包壳腐蚀和吸氢增加、燃料芯块肿胀、燃料元件和组件辐照生长加剧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直是国际压水堆燃料元件研究的重要任务,例如,研发抗腐蚀性能好的先进包壳,采用低裂变气体释放率的芯块。此外,通过改进定位格架设计,增加组件临界热流密度等途径,也提升了反应堆堆芯的整体安全性。总的来说,棒状燃料组件结构和参数是近50年发展不断优化的结果,以棒状燃料为基础的技术改进对于提升核电经济性和安全性的潜力已非常有限,因此,近些年来,采用其他几何结构的燃料元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对于新型几何结构的燃料元件至少满足以下五个基本要求:1)能提高燃料的“表面积/体积”比;2)能减小芯块厚度;3)有足够的刚度;4)能降低堆芯压降;5)组件要有开式栅格设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提出的轻水堆用环形燃料元件的概念,很好地满足了上述5个要求。所谓环形燃料是将燃料芯块制成环状,在芯块内、外表面加装包壳管,使得冷却剂可以从内、外两个流道同时对元件进行冷却与传统的实心圆柱状燃料相比,环形燃料的好处是在很高的线性密度下,燃料中心的温度仍然很低,燃料内的储能较少,裂变气体释放较少。可预期正常运行和瞬态条件下燃料性能较好。
环形燃料作为一种结构上完全革新的先进燃料元件,可大幅度提高燃料元件的传热效率,降低燃料芯块温度,能显著提升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已成为压水堆先进燃料组件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受到国际上业界的重点关注。美、韩等国相继进行了环形燃料的研发,研究表明环形燃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制设计一种设置有外围保护结构的双面冷却环形燃料组件,解决现有棒状燃料组件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裂变气体释放量增大、包壳腐蚀和吸氢增加、燃料芯块肿胀、燃料元件和组件辐照生长加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959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