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0484.7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476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洋;曲国英;田士涛;刘飞;郑莉;熊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55/28 | 分类号: | F16L55/28;F16L10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庞许倩;武悦 |
地址: | 10001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装置 磁路 海底管道 中心骨架 浮动机构 里程测量机构 供电机构 漏磁信号 内壁贴合 缺陷管道 泄漏检测 转动连接 自适应性 大变形 通过性 二维 防撞 可用 磁场 浮动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属于管道的泄漏检测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检测装置无法适应大变形管道的检测、自适应性和通过性差的问题。其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防撞供电机构、浮动机构和姿态里程测量机构,浮动机构包括磁路模块和中心骨架;磁路模块套设于中心骨架的外缘,磁路模块相对于中心骨架二维浮动,且磁路模块始终与管道的内壁贴合;磁路模块用于产生磁场,对缺陷管道产生漏磁信号。上述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可用于管道的内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的泄漏检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对海底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大,管道作为海底最基础、最经济的能源运输方式之一,其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长久以来管道泄漏事故的发生多由管壁的金属腐蚀和缺陷引起。因此近年来石油及天然气传输管道的内检测装置需求及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的一些内检测装置的自适应性差,仅能检测内径均一或者内径变化较小的管道,无法适应大变形管道的检测;此外,内检测装置的通过性差,容易卡堵在管道内,导致检测故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内检测装置无法适应大变形管道的检测、自适应性和通过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包括依次转动连接的防撞供电机构、浮动机构和姿态里程测量机构,浮动机构包括磁路模块和中心骨架;磁路模块套设于中心骨架的外缘,磁路模块相对于中心骨架二维浮动,且磁路模块始终与管道的内壁贴合;磁路模块用于产生磁场,对缺陷管道产生漏磁信号;防撞供电机构用于为磁路模块和姿态里程测量机构供电;姿态里程测量机构用于获取内检测器的姿态变化数据以及内检测器的运行里程数据。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磁路单块之间通过弹簧连接,弹簧4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对与其连接的磁路单块具有张力。
进一步地,磁路单块包括磁路支架、传感器、导磁单元和铁轭;铁轭的一端通过磁路支架与中心骨架转动连接;铁轭位于磁路单块的最底部,铁轭上表面的两端对称布置两组导磁单元;两组导磁单元之间设有传感器。
进一步地,磁路单块还包括安装于导磁单元贴近管道的一侧的耐磨部。
进一步地,导磁单元贴近管道的一侧的表面设有导磁垫。
进一步地,防撞供电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防撞组件、电源和第一动力皮碗;第一动力皮碗的边缘始终与管道内壁相接触,电源分别与磁路模块和姿态里程测量机构电连接。
进一步地,防撞供电机构还包括第二动力皮碗,第二动力皮碗设于防撞组件与电源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动力皮碗与第二动力皮碗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被测管道的直径。
进一步地,防撞供电机构与浮动机构之间、浮动机构与姿态里程测量机构之间通过万向节连接。
进一步地,万向节包括万向节基体、位于万向节基体两端的双联叉以及位于双联叉远离万向节基体一端的万向节座;万向节座为分体设计的圆环状,万向基体为分体设计的圆柱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中,磁路模块能够二维浮动,在管道内径在一定范围变化的情况下,使得磁路模块始终与管道内壁紧密贴合,提高了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的通过性以及管道检测的精度,降低了海底管道内检测装置在管道内卡堵的风险。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特征和优点通过说明书变得显而易见,或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未经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04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