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83547.4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68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周会成;薛飞;邹捷;许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B19/4093 | 分类号: | G05B19/409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 11602 | 代理人: | 段志超 |
地址: | 43007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控系统 编程 插补 存储空间 数控机床 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驱动器 方法和装置 开启指令 预定周期 计算机系统 加载 进给 跳过 关联 输出 响应 加工 | ||
本公开内容涉及用于数控系统的控制方法和装置。一个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数控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与第一程序相关的多个编程点,其中,所述第一程序用于在所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执行以完成包含加工第一插补轨迹的操作,所述多个编程点包括表示所述第一插补轨迹的位置信息;将所述多个编程点加载到与所述数控系统关联的存储空间;响应于执行所述第一程序中的编程点进给开启指令,获取所述存储空间中的多个编程点,跳过所述数控系统的插补程序,并按照预定周期将获取的编程点输出到所述数控系统的驱动器。本公开还描述了相应的装置以及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智能制造领域,并且特别涉及用于数控机床的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数控系统中的进给方式通常分为分进给和转进给。其中,分进给是铣削、钻削加工中常用的速度控制方式。编程人员通过给定单位时间(例如为每分钟)内刀具相对待加工工件的运动增量来控制进给速度。然而,分进给并不能够满足所有加工场景的需求。例如,在回转面的车削加工中,工件表面质量与主轴每转一圈各轴的进给增量及其均匀程度密切相关,所以在编程时,直接用转进给的方式来控制进给速度更为直观方便,也可以更好地将工艺要求与速度控制方式联系起来。随着加工要求的不断发展,仅仅以转进给的方式来控制速度也不能够满足需求了。例如,在车削加工端面时,数控系统又提供了恒线速加工的控制接口。通过与转进给配合,恒线速加工能够保证在车削端面时,主轴转速在随切削点半径变化而增减时,能够控制径向的进给速度,以使得刀具去除的材料均匀恒定。
然而,随着工艺要求的不断细化,对于单轴的上述速度控制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兴制造领域的加工工艺要求。例如对3D手机背壳的车削加工中,由于背壳已经不再是一个平面而是凹凸起伏的曲面,就需要参与合成进给的轴从端面车削的一个径向进给轴增加到两个。其中一个做径向进给轴,而另一个做轴向进给轴。这时如果仍然采用恒线速配合转进给就已经很难满足加工工艺的需求了。不仅如此,新的工艺需求中,各轴的进给量与主回转轴的同步控制规律也更加复杂。由此导致了数控系统进行的计算过于复杂,对于计算资源需求很高。
发明内容
总体上,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控制的技术方案。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与第一程序相关的多个编程点,其中,所述第一程序用于在所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执行以完成包含加工第一插补轨迹的操作,所述多个编程点包括表示所述第一插补轨迹的位置信息;将所述多个编程点加载到与所述数控系统关联的存储空间;响应于执行所述第一程序中的编程点进给开启指令,获取所述存储空间中的多个编程点,跳过所述数控系统的插补程序,并按照预定周期将获取的编程点输出到所述数控系统的驱动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编程点进给开启指令为模态指令。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编程点进给开启指令与分进给和/或转进给属于同一模态组。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定周期根据以下之一确定:所述插补程序的插补周期和所述第一程序中指定的周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所述存储空间中的多个编程点,包括:将所述存储空间中的编程点读取到缓冲区。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多个编程点所需的存储空间大于所述缓冲区,所述将所述存储空间中的编程点读取到缓冲区,包括以下至少之一:将一个或者多个工序所对应的编程点一次性读取到所述缓冲区,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工序所对应的编程点所需的存储空间不大于所述缓冲区;以第一周期将编程点从所述存储空间中读取到所述缓冲区,其中,所述第一周期小于所述预定周期。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存储空间中的编程点读取到缓冲区,包括:采用磁盘交换方式或者网络传输方式将所述存储空间中的编程点读取到所述缓冲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35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