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86571.3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9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黄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K61/6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徐斌斌 |
地址: | 317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生态 循环 流水 综合 养殖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养殖系统养殖效率低的问题。本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一、养殖池二和养殖池三,养殖池二的中部设有筒状的拦网一且拦网一将养殖池二分隔形成外养殖区和内养殖区,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二,养殖池一内设有推水机一,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三,养殖池三内设有推水机二,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和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相互错开设置使能够在养殖池二内形成旋流。本综合养殖系统通过自身的生态平衡能够消除消除病态感染,养殖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世界渔业资源的现状并不乐观,水产发展更大的重任将放在水产养殖中,但水产养殖业也暴露出诸多缺点。其中,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是海水养殖,中国水产养殖业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一定程度上,水产养殖业的巨大发展是以牺牲近海资源为代价的,这种水产养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另外,现有的水产养殖模式通常表现出高碳、高氮和低水产品质的特点。
水产养殖走可持续化发展的生态发展道路是必然的,综合养殖是其中必然选择的道路之一。常见的综合养殖模式包括传统的混合养殖模式以及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传统的混合养殖模式通常为单塘口混养的方式,混养主体种类通常受到不同习性特点的制约,难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则是利用鱼、虾养殖方法水养殖滤食性水生动物或者大型藻类,养殖水经过滤除作用处理水质改善后排放掉或循环流入鱼虾养殖塘重新利用。
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610576794.5)公开了一种青虾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相互连通的青虾养殖池塘、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和鲢鳙养殖池塘;所述青虾养殖池塘内设置有人工虾巢,用于放养青虾,所述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内种植鱼腥草和空心菜,所述鲢鳙养殖池塘用于放养鲢鱼和鳙鱼,池水在青虾养殖池塘、鲢鳙养殖池塘、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青虾养殖池塘件产生循环。
上述的生态养殖系统虽然能够基本实现高效生态养殖,但存在以下缺陷:当青虾养殖池塘内的部分青虾感染病菌后,如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病菌容易蔓延,导致养殖池塘内全部的青虾均会被感染,整个养殖池塘内青虾的产量锐减,而且病态虾的积累会在养殖池塘内形成感染源,同时病态虾死后和饲料容易沉集在池底腐烂而恶化水质,从而还会破坏整个养殖池塘的养殖环境,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需定期放干池水清理垃圾,浪费水资源,降低养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防止病态感染,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一、养殖池二和养殖池三,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二的中部设有筒状的拦网一且拦网一将养殖池二分隔形成外养殖区和内养殖区,所述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二,所述养殖池一内设有能够推动水往养殖池二方向流动的推水机一,所述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三,所述养殖池三内设有能够推动水往养殖池三外流出的推水机二,所述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和所述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相互错开设置使能够在养殖池二内形成旋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65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鱼缸
- 下一篇:显示屏显示异常的识别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