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境生态修复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89006.2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75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唐献兰;蒙衍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24/20 | 分类号: | A01G24/20;A01G24/17;A01G24/22;A01G24/23;A01G24/10;C05F17/00;C05G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奇 |
地址: | 5461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境生态 基质 修复 钾长石尾矿 生活污泥 造纸污泥 硅微粉 磷矿石 尾矿粉 桉树皮 制备方法和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 生物活性菌剂 环境安全 生态修复 采矿业 茶麸粉 副产物 苦楝子 有效地 草籽 干基 废弃物 废弃 制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环境生态修复基质,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所述环境生态修复基质,以干基计,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造纸污泥22~30%,生活污泥20~30%,桉树皮18~25%,苦楝子1.5~2%,茶麸粉3.5~5%,钾长石尾矿粉4~6%,磷矿石尾矿粉3~5%,生物活性菌剂0.7~1.0%,硅微粉8~12%,草籽0.3~0.5%。所述环境生态修复基质利用造纸污泥、生活污泥、桉树皮、钾长石尾矿粉,磷矿石尾矿粉和硅微粉等工农、采矿业中废弃物或副产物,制作成本低,实现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所述环境生态修复基质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见效快且环境安全,能有效地解决遭破坏环境的生态修复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境生态修复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矿区的地质在开采过程中,地表剥除了植被,遗留采坑,废石、尾矿大量堆积,留下了一座座矸石山,存在山体崩塌、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隐患;另一方面,地下留下了大范围空采矿区,天长日久容易发生塌陷。长期以往,矿区环境将不可逆转,不仅景观受破坏,而且长期的岩石裸露会造水土流失,山体沙化、风化,给矿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隐患。矿区环境生态修复迫在眉睫。
矿区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是植被恢复,而其最大难点在于矿区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基质不具备植被生长的条件,只有土壤的性状得到改良,植被恢复才能得以进行。目前矿区生态修复采用的方法是以客土填埋为主,但土地资源非常紧缺,不可能再增加大面积的土地来用于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而目前的矿区土壤改良基质多为化学试剂(中和酸碱)和化学肥料(化学有机肥、氮磷钾肥等),存在成本高、见效慢以及制备方法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效果好、制备方法简单的环境生态修复基质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环境生态修复基质,以干基计,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造纸污泥22~30%,生活污泥20~30%,桉树皮18~25%,苦楝子1.5~2%,茶麸粉3.5~5%,钾长石尾矿粉4~6%,磷矿石尾矿粉3~5%,生物活性菌剂0.7~1.0%,硅微粉8~12%,草籽0.3~0.5%。
优选的,所述桉树皮的含水量≤10%。
优选的,所述钾长石尾矿粉为钾长石尾矿粉碎后过60目筛的筛下组分。
优选的,所述磷矿石尾矿粉为磷矿石尾矿粉碎后过60目筛的筛下组分。
优选的,所述苦楝子为粉碎后过80目筛的筛下组分,所述苦楝子的含水量为3~7%。
优选的,所述硅微粉所述硅微粉的粒径为3000~4000目,所述硅微粉的含水量<2%。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环境生态修复基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桉树皮、造纸污泥和生活污泥混合获得污泥混合物;2)将所述污泥混合物与苦楝子,茶麸粉,钾长石尾矿粉,磷矿石尾矿粉与生物活性菌剂总量60~70%的生物活性菌剂混合,获得堆肥混合物;3)将所述堆肥混合物制成堆垛,进行有氧堆肥,获得堆肥产物;所述有氧堆肥的温度为60~70℃;所述有氧堆肥的时间为28~30d;所述有氧堆肥过程中进行翻堆;翻堆时将余量的生物活性菌剂添加到堆垛中;4)将所述堆肥产物烘干后与硅微粉和草籽混合,获得环境生态修复基质。
优选的,所述堆垛为宽1.5~2.0m、高0.8~1.2m的长条堆垛。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环境生态修复基质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将所述环境生态修复基质铺填于待修复的环境中,所述铺填的厚度为15~25cm。
优选的,所述待修复环境包括裸岩山体、矿山采石场、盐碱地边坡、煤矿开采区、公路高边区和沙漠化、石漠化地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未经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90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