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血检测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1521.4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9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焦政;李建霖;刘仁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871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微流控 芯片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血检测的微流控芯片、检测装置及全血检测方法,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中,微流控芯片包括基体,设置在基体上的加样槽以及至少一组功能单元。检测装置上安装有上述微流控芯片。所述微流控芯片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适于市场推广。该微流控芯片可将全血分离获得血清过程,血清和稀释液混合过程,及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过程整合到同一块芯片上,并且可以在同一块芯片检测多个指标。本发明所提供的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测试过程利用纳米粒子的LSPR效应,可以做到无需标记,而且还是无污染、实时、高灵敏度的检测,通过检测吸光度变化情况判断待测物的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血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微流控,是一种精确控制和操控微尺度流体,尤其特指亚微米结构的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微流控技术开始兴起,并在DNA芯片,芯片实验室,微进样技术,微热力学技术等方向得到了发展。
微流控芯片最初在美国被称为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在欧洲被称为微整合分析芯片(micrototal analytical systems),它是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实现的主要平台,可以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自动完成分析全过程。有着体积轻巧、使用样品及试剂量少,且反应速度快、可大量平行处理及可即用即弃等优点的微流控芯片,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力,近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
目前,将微流控芯片用于全血分离血清或血浆已经较为普遍,很多传统方案都是采用离心技术或过滤层进行分离,定量,分配过程。血清制备出来后进行测试,基本上是基于ELISA原理(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或化学发光的技术,这些传统技术过程复杂,需要辣根酶标记物,或化学发光试剂,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不适合家庭或社区的快速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适于市场推广的全血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其将血清稀释过程及对待测蛋白质吸附检测过程集中到一块芯片上,并且同一块芯片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待测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方法,检测过程利用了LSPR技术免标记的特点,使得整个测试过程操作简便,时间短,成本低,满足家庭或社区的快速检测需求。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全血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加样槽以及至少一组功能单元;
所述功能单元包括:
沟道;
测试孔,所述测试孔通过第一沟道与所述加样槽连通;
废液孔,所述废液孔通过第二沟道与所述测试孔连通;
稀释孔,所述稀释液孔通过第三沟道与所述测试孔连通。
一种全血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包括基体,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加样槽以及至少一组功能单元;
所述加样槽内设置有滤血膜;
所述功能单元包括:
沟道;
测试孔,所述测试孔通过第一沟道与所述加样槽连通;
废液孔,所述废液孔通过第二沟道与所述测试孔连通;
稀释孔,所述稀释液孔通过第三沟道与所述测试孔连通;
所述测试孔内设置有放置纳米粒子和检测探针的透明基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东阳光科研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15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