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硫烟气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1749.3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9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赵磊;师文静;刘忠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86 | 分类号: | B01D53/86;B01D53/84;B01D53/62;B01D53/56;B01D53/52;B01D53/75;C01B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硫烟气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将烟气通入脱硫反应器,采用烯烃废碱液作为吸收剂,得到脱硫烟气和脱硫废液;对脱硫废液进行苛化再生,得到沉淀物,经高温煅烧,得到的高浓度SO2与脱硫烟气反应,制备硫磺;产生的气体通入光生物反应器中用于微藻培养,收集排放气;将培养体系固液分离,分别收获微藻细胞和滤液;在滤液中加入过氧化钠,并将排放气通入滤液中进行反应,得到净化气;氧化处理后滤液进行反硝化处理。本发明将烯烃废碱液处理与微藻培养耦合处理含SO2、CO2、NOX的烟气,实现了烟气的高效处理,具有脱除效果好、处理成本低、经济环保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气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硫烟气的处理方法及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NOx)有N2O、NO、NO2、N2O3、N2O4和N2O5等多种形式,并可造成多种危害,如可与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产生光化学烟雾,从而对眼睛、喉咙造成强烈的刺激作用,并引起头痛和呼吸道疾病等,严重者会造成死亡。我国NOx排放量以连续多年超过2000万吨,虽然自2012年以来已呈现连续降低趋势,但其污染状况依然严峻。自2003年以来,我国SO2排放总量也一直居高不下,2014年我国SO2排放总量1974.4万吨。2014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发改能源[2014]2093号),要求对燃煤锅炉烟气实行“超洁净排放”,即烟尘、SO2和NOx排放浓度指标要分别达到 10mg/Nm3、35mg/Nm3和50mg/Nm3。
目前烟气脱硝技术主要有:气相反应的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和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液体吸收法、固体吸附法、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EBA电子束照射法和PPCP脉冲电晕等离子体法)等。在众多烟气脱硝处理技术中,液体吸收法脱硝效率低;吸附法脱硝效率高,但吸附量小,再生频繁,应用不广泛;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法可以同时脱硫脱硝,但能耗高,寿命短;SNCR法氨的逃逸率高,会产生安全问题。SCR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脱硝效率高,技术成熟等优点,是目前国内外烟气脱硝工程应用最多的技术。SCR法是指在反应温度200-400℃,用NH3作还原剂将NOx催化还原为N2,废气中的氧很少参加反应,放热量小。但是,该技术对催化剂的要求较高,高性能催化剂的研制是研究热点。
常用的烟气脱硫方法主要包括干法和湿法两种,与干法脱硫相比,湿法脱硫设备小,操作简单,且脱硫效率高,应用较为广泛,如钠法、镁法、氨法和钙法等,其中以钠法和钙法最多。湿法脱硫还可根据生成物是否有用,分为抛弃法和回收法,目前使用的回收法是石灰石-石膏法,但副产物-石膏的附加值较低,供过于求,同时石灰石-石膏法易造成设备或管道结垢和堵塞,脱硫装置操作较繁琐,现场卫生状况也较差。氨法脱硫虽能回收烟气中的硫资源,但产品硫酸铵可使土壤板结,现已很少单独使用,而且烟气中的重金属离子也全部进入硫酸铵产品中,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钠法烟气脱硫为抛弃法,但因吸收效率高和吸收速率快,在对环保指标要求较高的地区经常采用。钠法烟气脱硫废水中的亚硫酸钠浓度通常约为7.5%-20%,为保证脱硫废水能够满足排放要求,在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时,必须同时建设烟气脱硫废水氧化处理装置。由于亚硫酸钠氧化速率较慢,通常需要5-8h,投资、占地和操作费用均较高。另外,钠法烟气脱硫装置排放的废水中具有很高的盐含量,而含盐废水的排放在很多地方已被明令禁止,因此,如何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和脱硫净化烟气达标排放双重目标成为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17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