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训练序列的FPGA多通道串行数据动态对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92686.3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5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钱芸生;唐小东;沈家炜;倪苏涵;周晓瑜;王逸伦;张雨程;刘桂鹏;李萍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J3/06 | 分类号: | H04J3/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薛云燕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对齐 多通道 对齐 高速串行数据 并行数据 串行数据 通道对齐 训练序列 外部环境变化 并行操作 传输系统 高速数据 可靠传输 可移植性 数据中心 通道时钟 通道输出 通道数据 物理状态 字节对齐 偏移量 时钟线 位操作 字对齐 锁存 延时 输出 检测 灵活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训练序列的FPGA多通道串行数据动态对齐方法。该方法具体如下:将各通道高速串行数据进行串行转并行操作;检测并补偿各通道时钟锁存边沿与数据中心的偏移量,进行位对齐;对输出的并行数据进行滑位操作,进行字对齐;将各通道输出的并行数据进行相同延时,进行通道对齐。该方法通过以训练字为基准,实现了对FPGA多通道高速串行数据的动态对齐,主要包括位对齐、字节对齐和通道对齐。采用上述动态对齐的方法,使得多通道高速数据接收更灵活,能根据当前传输系统的物理状态,实时自动对各通道数据线和时钟线进行对齐操作,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和接收,且可移植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速数字图像信号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训练序列的FPGA多通道串行数据动态对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图像处理系统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数据吞吐量越来越大,数据传输系统向着多通道和超高速传输方向发展。在多通道高速数字图像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数据窗口的缩小、各通道不同的传输路径延迟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温度),造成了各通道的数据信号和时钟信号在FPGA的接收端不同步,即发生了位偏移、字偏移和通道偏移,从而影响了接收数字图像信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随着各通道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数据在FPGA的接收端不同步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针对在接收端数据信号与时钟信号的偏移问题,目前较为常见的解决办法是采用静态相位调整技术(SPA),该办法是通过匹配时钟线和数据线的长度,即在PCB走线上保持严格等长关系并加大各通道之间的走线间距以减小串扰,使得信号和时钟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延时相等,从而减小了各通道数据与时钟的偏移。但是,静态相位调整过程会耗费大量的劳动和时间,且其设定的静态参数只针对当前板卡的物理状态,不能及时适应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同时,在一些特别的条件下,如PCB尺寸受限,导致严格的等长走线很难执行,各通道之间依然会存在偏移,这对于后端数字信号的处理是及其不利的,尤其是图像处理领域。综上所述,静态相位调整技术存在耗时长、限制多、可移植性差和易受外部环境干扰等不足,不能完全解决多通道数据传输偏移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稳定、限制少、可移植性强的基于训练序列的FPGA多通道高速串行数据动态对齐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基于训练序列的FPGA多通道串行数据动态对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各通道高速串行数据进行串行转并行操作;
步骤2、检测并补偿各通道时钟锁存边沿与数据中心的偏移量,进行位对齐;
步骤3、对输出的并行数据进行滑位操作,进行字对齐;
步骤4、将各通道输出的并行数据进行相同延时,进行通道对齐。
进一步地,步骤2中所述检测并补偿各通道时钟锁存边沿与数据中心的偏移量,进行位对齐,具体过程为:
步骤2-1、配置数据发送端持续输出训练序列,对各通道串行数据进行延时操作,延时单位小于当前位数据周期的十分之一,并记录延时单位个数;
步骤2-2、对步骤1输出的并行数据进行连续检测,若前一个数据与当前数据不同,则记录此时的延时单位个数cnt_delay1;
步骤2-3、在步骤2-2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延时单位个数,直到检测出第二次连续两个数据不同时,记录此时的延时单位个数cnt_delay2;
步骤2-4、在步骤2-3的基础上,将各数据通道延时单位个数复位到0;
步骤2-5、将延时单位个数增加到cnt_delay_center,此时锁存时钟的锁存沿与数据通道的位数据中心对齐,实现了位对齐;其中,cnt_delay_center为(cnt_delay1+cnt_delay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26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广播终端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SDH传输IEC61588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