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93794.2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45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8 |
发明(设计)人: | 孙跃平;孙大为;杨后军;孙千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管丽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163 | 分类号: | F16L55/163;F16L11/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0 | 代理人: | 张民华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固层 内衬层 防护层 内衬软管 混纺纤维织物 地下管道 管道内壁 依次设置 整体修复 翻转 非开挖 旧管道 置入 低熔点纤维 高熔点纤维 加热处理 结构翻转 紧密连接 浸渍处理 圈状凸起 熔融结合 有机酸 绒物 向内 粘接 植入 | ||
1.一种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用于在对地下管道的破损处进行非开挖整体修复时,通过在地面上设置翻转塔,利用水的重力作用和压缩空气将浸渍有热固化性树脂的内衬软管结构翻转置入旧管道内,使得所述浸渍有热固化性树脂的内衬软管结构的内衬层翻转形成所述软管的外层,置入旧管道内部,浸渍有热固化性树脂的内衬层紧贴在旧管内壁,再经加热,使热硬化性树脂软管硬化成型,在旧管内壁形成一修复的高强度内衬新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内衬软管结构自内向外依次设置为紧密连接的内衬层、加固层及防护层,
所述的加固层绷带式缠绕于内衬层,
所述的防护层包裹于加固层,
所述的内衬软管结构翻转置入旧管道内后,自管道内壁向内依次设置为内衬层、加固层及防护层,
所述内衬层及加固层以针植法分别在层外侧形成表面纤维纱作圈状凸起的绒状搭接面,作圈状凸起的绒状搭接面的纤维纱互相紧密黏贴,由此,增加内衬层与管道内壁及内衬层与加固层之间的粘接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层及加固层以针植法分别在层的二外侧形成表面纤维纱作圈状凸起的绒状搭接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层与加固层连接面也以针植法形成表面纤维纱作圈状凸起的绒状搭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防护层以上下两层对接的方式包裹于加固层,对接处形成热熔式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层为浸渍有粘结剂的高强度纤维织物。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护层及加固层为浸渍有树脂的高强度纤维织物。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内衬层及加固层及其外侧、圈状凸起的绒状搭接面的表面纤维纱为由包括20-50%、熔点为60-90°的低熔点纤维和熔点在90°以上的50-80%的高熔点纤维混纺而成的混纺纱,
由低熔点纤维和高熔点纤维混纺而成的防护层与加固层织物在翻转前经有机酸浸渍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有机酸为甲酸,浓度1:2.5-3,酸液浴比为1:40-1:50。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用内衬软管结构,其特征在于:
有机酸浸渍处理时间为40-6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管丽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管丽环境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379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不锈钢管线焊接充氩封堵气囊
- 下一篇:一种地下管道非开挖整体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