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高磷耐候钢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0809.3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1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吴道洪;丁银贵;王岩;王欣;刘占华;万新宇;曹志成;陈文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4 | 分类号: | C22C33/04;C21C7/072;C21C7/10;C22B1/02;C22B1/2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8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高磷耐候钢 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生产高磷耐候钢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配料装置、第一成型装置、第二成型装置、还原焙烧装置、筛分装置、熔分装置、精炼装置以及成坯装置,其中,
所述配料装置的第一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成型装置的物料入口,所述配料装置的第二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成型装置的物料入口;
所述第一成型装置的物料出口和所述第二成型装置的物料出口分别连通至所述还原焙烧装置的物料入口;
所述还原焙烧装置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筛分装置的物料入口;
所述筛分装置的第一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熔分装置的物料入口,所述筛分装置的第二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精炼装置的第一物料入口;
所述熔分装置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精炼装置的第二物料入口;
所述精炼装置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成坯装置的物料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料装置包括分别连接至所述配料装置的物料入口的铜尾渣仓、高磷矿仓、还原剂仓、粘结剂仓和添加剂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成型装置包括第一进料皮带、第一混料机、圆盘造球机和第一出料皮带,所述第一进料皮带的物料入口连通至所述配料装置的第一物料出口,所述第一进料皮带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混料机的物料入口,所述第一混料机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圆盘造球机的物料入口,所述圆盘造球机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一出料皮带的物料入口,所述第一出料皮带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还原焙烧装置的物料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成型装置包括第二进料皮带、第二混料机、对辊压球机和第二出料皮带,所述第二进料皮带的物料入口连通至所述配料装置的第二物料出口,所述第二进料皮带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混料机的物料入口,所述第二混料机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对辊压球机的物料入口,所述对辊压球机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第二出料皮带的物料入口,所述第二出料皮带的物料出口连通至所述还原焙烧装置的物料入口。
5.一种使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系统生产高磷耐候钢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配料:将铜尾渣、第一还原剂和第一粘结剂混合后形成铜尾渣混合物,将高磷矿、第二还原剂、添加剂和第二粘结剂混合后形成高磷矿混合物;
(2)成型:将所述铜尾渣混合物投入第一成型装置,得到铜尾渣球团;将所述高磷矿混合物投入所述第二成型装置,得到高磷矿球团;
(3)还原焙烧:将所述铜尾渣球团和所述高磷矿球团投入还原焙烧装置进行还原焙烧,得到铜尾渣金属化球团和高磷矿金属化球团;
(4)筛分:通过筛分装置分别对所述铜尾渣金属化球团和所述高磷矿金属化球团进行筛分,分别得到铜尾渣金属化球团、含磷粒铁和高碱度渣;
(5)熔分:将所述铜尾渣金属化球团投入熔分装置中进行熔分,得到含铜钢水;
(6)精炼:使用VOD-RH法对含铜钢水进行精炼,同时加入锰铁、低碳铬铁合金、以及步骤(4)得到的含磷粒铁,得到耐候钢钢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5)中,进一步包括加入所述高碱度渣对所述铜尾渣金属化球团进行成分调整,所述高碱度渣的加入量为Fe的质量的15-25%。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使用成坯装置制备耐候钢成品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铜尾渣、第一还原剂和第一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00∶(18-25)∶(3-5);
高磷矿、第二还原剂、添加剂和第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00∶(15-20)∶(30-40)∶(5-1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将所述铜尾渣球团布置于所述还原焙烧装置的底层,且布料2-4层;将所述高磷矿球团布置于所述还原焙烧装置的上层,单层布料;
还原焙烧的温度为1350-1450℃,还原焙烧的时间为30-45min。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中,
所述耐候钢钢水的各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C 0.01-0.04%,Cu 0.30-0.45%,P 0.10-0.12%,S 0.01-0.02%,Si 0.20-0.40%,Mn 0.2-0.4%,Cr 0.3-0.6%,余量为F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0809.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磨性高碳钢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减震器工作缸及其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