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态化现场循环种养体系的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5813.9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07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曹建生;郝小华;王贺辉;刘秀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1/01 | 分类号: | A01K1/01;A01C21/00;A01C23/04;E03B3/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3128 | 代理人: | 张培元 |
地址: | 05002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态 现场 循环 体系 构建 方法 | ||
1.一种生态化现场循环种养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在地下预埋设置自然水力纳流装置(4),此自然水力纳流装置(4)主体由闭合式的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构成,此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水平埋设在地表之下,其上端设置若干组阵列化排布的纳流口,所述纳流口通过第二人工-自然组合化滤过装置(6)与地表径流进行水力纳流连通;所述第二人工-自然组合化滤过装置至少包含围裹设置在纳流口外侧的第二人工过滤网布层及铺设在纳流口与地表之间的混合砾石层;
同时,设置多组种植土柱(2),每一组种植土柱(2)均通过开放式的第一管腔式隔离装置(1)构成独立的种植单元,并与外界土壤/大气环境进行人工可控的连通或阻闭;将第一管腔式隔离装置(1)及其内部的种植土柱(2)的下端埋设于土壤内部,同时使二者的上端凸出到土壤之上;在第一管腔式隔离装置(1)的上、下端设置开口;
进一步,将所述第一管腔式隔离装置(1)下端开口与水平预埋至地下的自然水力纳流装置(4)接通并进行水力交换;同时在所述第一管腔式隔离装置(1)下端开口与自然水力纳流装置(4)的连接处设置第一人工-自然组合化滤过装置(5);此第一人工-自然组合化滤过装置(5)自下而上至少包含人工水篦层、第一人工过滤网布层和混合砂石层;
并排平行铺设多组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不同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之间通过至少一组垂直设置的连接管相互连通;同时,在每一组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上并排铺设多组第一管腔式隔离装置(1);
额外设置一组纳流容蓄池(7),并通过水平铺设的高位连接管(8)将此纳流容蓄池(7)与至少一组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接通;同时,设置所述高位连接管(8)的底端高于所述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化现场循环种养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埋设所述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时使其顶部距地面20-50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化现场循环种养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埋设所述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时使其顶部距地面3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化现场循环种养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高位连接管(8)的底端高出所述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的上端2-15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化现场循环种养体系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设置所述高位连接管(8)的底端高出所述第二管腔式隔离装置(3)的上端5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581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暖板
- 下一篇:一种基于圆形圈的自动刮粪冲洗装置及刮粪冲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