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受话器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涂料预处理装置用粉碎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7169.9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09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16 |
发明(设计)人: | 赵俊武;尹德斌;王路明;历成宾;乔托;米歇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音新材料(镇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31/00 | 分类号: | H04R3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源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300 | 代理人: | 马晓辉 |
地址: | 212132 江苏省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话器 自动化 柔性 生产线 涂料 预处理 装置 粉碎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碎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受话器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涂料预处理装置用粉碎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移动通信用便携式电子设备向着轻、薄的方向变化,这样所需的受话器的厚度越来越薄,但却可以保证一定的面积。因此,人们开始采用大振膜超薄受话器应用于移动通讯设备中,充分利用了移动通讯设备大而薄的空间特征,但往往因为透气不良和相应的复杂工艺而产生很多实际问题。
一般受话器包括支架及固定在支架上的前盖、球顶、振膜、音圈、上极板、磁铁、下极板及弹片,为了增加受话器的耐受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需要在其外表面上涂覆一层保护膜,目前尚没有专门的设备能实现其自动化涂覆保护膜的生产作业。
由于涂料的原材料中包含颗粒较大的填料,需要在混合加工前对其进行粉碎处理,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工作效率,存在物料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受话器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涂料预处理装置用粉碎结构,用于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涂料的原材料进行粉碎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能效。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受话器自动化柔性生产线的涂料预处理装置用粉碎结构,包括圆柱体结构的预处理机构壳体,预处理机构壳体中自上而下依次水平的设有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和第五分隔板,将预处理机构壳体内的空间分隔出粉碎腔和调控腔;
旋转固定轴一端可转动的固定在预处理机构壳体的顶部、另一端可旋转的固定在第五分隔板上;
粉碎腔内设有粉碎机构,粉碎机构包括圆柱体结构的粉碎机构主体,粉碎机构主体固定在旋转固定轴上,粉碎机构主体的外壁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一圈第一粉碎固定座、第二粉碎固定座和第三分筛固定座, 第一粉碎固定座、第二粉碎固定座和第三粉碎固定座到预处理机构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一粉碎固定座、第二粉碎固定座和第三粉碎固定座的外壁上均设有若干粉碎端子,粉碎端子为正四棱锥结构;
第二分隔板上设有若干落料口;
旋转固定轴的底部穿过第五分隔板进入调控腔中,旋转固定轴的底部设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与固定在电机上的第三齿轮相啮合;
预处理机构壳体顶部设有进料管,进料管底部设有若干支进料管,支进料管穿过第一分隔板位于粉碎机构上方;
第一粉碎固定座、第二粉碎固定座和第三粉碎固定座的外壁上的粉碎端子呈圆周状分布,且在竖直方向上呈多排设置,竖直方向上相邻两排的粉碎端子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粉碎固定座到预处理机构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1,第二粉碎固定座到预处理机构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2,第三粉碎固定座到预处理机构壳体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为L3,L1:L2:L3=3:2: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隔板为中间高外部低的圆形板;粉碎机构主体的上表面向上凸起成中间高外部低的结构,粉碎机构主体的下表面向上凹陷形成避让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粉碎固定座、第二粉碎固定座和第三分筛固定座的下方分别设有一圈软毛刷组,每组软毛刷组中的软毛刷之间的间隔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使用时,未混合的物料自进料管进入粉碎腔中,粉碎机构在旋转固定轴的带动下进行转动,物料在自重下落入粉碎机构主体与预处理机构壳体的内壁之间,通过第一粉碎固定座、第二粉碎固定座和第三分筛固定座上的粉碎端子进行分级粉碎;
粉碎后的初级混合物料自落料口排出进行下一步混合搅拌操作;
毛刷既可以清理预处理机构壳体内壁上的物料,防止物料残留,又可以起短时间的拦截物料的作用,以便进行下一层级的破碎。
综上所述,本发明用于在预处理过程中对涂料的原材料进行粉碎处理,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能效,增加了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粉碎机构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应用于预处理装置中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预处理机构壳体1、第一分隔板2、第二分隔板3、第五分隔板4、粉碎腔5、调控腔6、旋转固定轴7、粉碎机构主体8、第一粉碎固定座9、第二粉碎固定座10、第三分筛固定座11、粉碎端子12、落料口13、第二齿轮14、第二电机15、第三齿轮16、进料管17、支进料管18、软毛刷组19。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音新材料(镇江)有限公司,未经奥音新材料(镇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71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