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8959.9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8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圣林;刘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38 | 代理人: | 阚梓瑄,王卫忠 |
地址: | 10019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寰枢椎侧块 关节 固定 融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
背景技术
寰枢关节脱位是指颈椎的第一节(寰椎)、第二节(枢椎)之间的关节失去正常的对合关系,从而引起延髓、高位颈脊髓受压,椎动脉走向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轻则出现眩晕或晕厥,严重情况下可以导致四肢瘫痪、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由于其致残、致死率高,寰枢关节脱位在世界范围内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寰枢关节融合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最有效方法。寰枢关节后路融合术暴露方便且操作空间大,临床应用较广。该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和植骨融合两个内容。内固定是指采用内固定器械包括钢丝、椎板夹、椎弓根螺钉及钉板(或棒)。植骨融合是指由后入路在寰椎(C1)后弓与枢椎(C2)椎板间植骨。该手术成功的关键标准是“植骨是否融合”。寰枢关节融合术的器械研发始终围绕着“固定、融合”这两个目标。自1939年加利(Gallie)报道了用钢丝在寰枢椎后弓间绑扎固定的寰枢关节融合术方法以来,经过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后路寰枢椎关节突螺钉、寰枢椎钉板、寰枢椎钉棒等技术。经过上述的内固定以后,再实施植骨术(采用后路寰、枢椎板间植骨融合)。2004年印度医生戈埃尔(Goel)报告寰枢椎钉板固定后,联合使用寰枢椎之间打入椎间融合器,利于融合和固定。
上述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手术步骤多。该手术方法需要在寰枢椎完成内固定后才能实施。能否完成寰枢关节的骨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期的内固定手术是否坚强。
2.生物力学不理想。后方植骨块或植骨粒承受生物力学的张应力,而张应力是不利于融合的(相反的,压应力促进骨融合);同时需要的植骨距离远,爬行替代距离长,需要的植骨量大(取髂骨区并发症增加);
3.椎间融合器和内固定之间无连接,融合器有可能松动移位,需要二次手术。
4.手术过程中,通常需要先植入多枚螺钉,然后再分别植入融合器,手术繁琐、出血多。
5、以往的寰枢关节融合术,无法在关节内植骨,植入螺丝钉以后也没有办法植入融合器。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手术步骤繁多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以简化手术步骤。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包括融合结构、固定结构以及紧固件,所述融合结构用于植入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所述融合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融合结构植入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状态下,所述第一通孔面向寰枢椎侧块关节;所述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融合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贴合于枢椎侧块关节外侧,其中所述固定结构远离所述融合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通孔的中心轴线重合,所述中心轴线穿过枢椎侧块关节;所述紧固件贯穿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设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结构和所述固定结构一体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紧固件由所述第二通孔插入,经枢椎侧块关节后由所述第一通孔穿出,并固定在所述寰椎侧块关节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结构的厚度由自由端朝向固定端逐渐减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结构的朝向寰椎侧块关节的侧面向内凹陷形成有沉孔,以用于放置松质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结构和所述固定结构上分别设置有多个孔隙,孔隙率为40%-95%。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孔隙的横截面为圆形,该孔隙的直径为550μm-750μm。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孔隙的平均直径为650μm,以及/或者所述融合结构和所述固定结构的抗压弹性模量为0.5~1.3Gpa。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由医用钛合金或者可降解医用镁合金或者可降解左旋聚乳酸或者异体骨或者异种骨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寰枢椎侧块关节固定融合装置采用3D打印技术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融合结构的朝向寰椎侧块关节的侧面与所述固定结构的背离枢椎侧块关节的侧面之间的夹角为90°-1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未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89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