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灾救生舱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11002.X | 申请日: | 2017-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42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胡军;赵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合国际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B31/00 | 分类号: | A62B3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赵晓芳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舱体 耐高温防火层 进入口 火灾救生 隔热层 体内 聚四氟乙烯层 柔性石墨层 使用者提供 闭合 热量阻隔 外界隔绝 氧气面罩 有机阻燃 硅胶层 可打开 支撑层 粘合 抗火 容置 引燃 氧气 呼吸 火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火灾救生舱,包括舱体,该舱体由外至内包括耐高温防火层、隔热层、支撑层,舱体内设有氧气面罩,为使用者提供呼吸需要的氧气,耐高温防火层包括粘合为一体的有机阻燃层、柔性石墨层、抗火硅胶层、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的舱体长约1.8‑2.0m,恰好容置一个人大小,舱体具有一个可打开和闭合的进入口,当发生火灾而无法逃出时,人由舱体进入口进入,并关闭进入口,将舱体与外界隔绝,该舱体的耐高温防火层能够防止上述舱体被引燃被损坏,同时所述的隔热层将舱体外的热量阻隔,保持舱体内温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灾救生舱。
背景技术
现在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持续增建,由于疏于管理或其他各种原因,长期积累导致火灾时有发生,甚至造成重大伤亡的惨剧。据分析,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原因之一是受灾者缺乏逃生知识,没有及时离开,同时受到浓烟、高温、火烧等伤害而受伤或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发明了一种火灾救生舱,当受灾者无法及时离开的情况下,对使用者进行安全保护,等待救援,减少人员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火灾救生舱,包括舱体,该舱体由外至内包括耐高温防火层、隔热层、支撑层,舱体内设有氧气面罩,为使用者提供呼吸需要的氧气,耐高温防火层包括粘合为一体的有机阻燃层、柔性石墨层、抗火硅胶层、聚四氟乙烯层。所述的舱体长约1.8-2.0m,恰好容置一个人大小,舱体具有一个可打开和闭合的进入口,当发生火灾而无法逃出时,人由舱体进入口进入,并关闭进入口,将舱体与外界隔绝,该舱体的耐高温防火层能够防止上述舱体被引燃被损坏,同时所述的隔热层将舱体外的热量阻隔,保持舱体内温度。本火灾救生舱结构较小,适用于家庭或者公众场所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火灾救生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隔热层包括纳米陶瓷层和设置在纳米陶瓷层间的真空层,通过真空层减少热量对流,隔绝外部高温,使舱体内部保持较低的温度。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火灾救生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舱体内还具有储氧装置,所述的氧气面罩与储氧装置连接,可以为使用者提供数小时的氧气。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火灾救生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舱体还包括观察窗,所述的观察窗由双层防火玻璃形成,所述的双层防火玻璃间抽真空,用于观察外界环境,当时机成熟,使用者可以自主逃生。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火灾救生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有机阻燃层包括以下组分:水玻璃0-50份、聚丙烯酸钠10-40份、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5-20份、羟乙基纤维素10-50份,所述的水玻璃为硅酸钠或硅酸钾。该有机阻燃层具有阻燃特性,能在500-800℃保持不变形,而一般火灾现场温度在400℃左右。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火灾救生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舱体还包括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有温度感应器,当检测到舱体内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后,自动启动制冷装置,对舱体进行降温,当检测到舱体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后,自动停止制冷装置。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火灾救生舱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舱体还具有警报装置,当人体进入舱体内后会持续发出警报声,能够给救援者以提示,使尽快发现受灾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较佳案例的火灾救生舱外部示意图。
图2是图1A-A截面示意图。
图3是耐高温防火层截面示意图。
其中:
10、舱体 11、耐高温防火层 11.1、耐高温防火层 11.2、柔性石墨层 11.3、抗火硅胶层 11.4、聚四氟乙烯层 12、隔热层 13、支撑层 14、进入口 15、观察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合国际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合国际知识产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10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