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软管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14961.7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5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许彦平;马柯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B43/113 | 分类号: | F04B43/113;F04B51/00;F04B4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鑫浩联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0 | 代理人: | 李荷香;吕爱萍 |
地址: | 1112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软管 系统 | ||
一种新型软管泵系统,它包软管泵体,软管泵体上设有液压马达,液压马达连接液压动力站,所述的软管泵体一端口上连接有连接胶管,连接胶管通过球阀连接物料箱,所述的连接胶管和球阀之间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压力传感器、储料缸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的储料缸被缸体活塞分割成上腔和下腔,缸体活塞上部设有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油缸,所述的油缸的活塞杆和储料缸的活塞杆相连,油缸的上下腔分别与液压动力站连通。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该系统用于解决现有软管泵系统出现抽空及空转的现象,对软管造成的损坏,能够保障软管泵长期运行,并且易于检查,提高产品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软管泵系统,属于盾构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高压下输送大流量的流体、浆液以及其它具有高磨损行和粘性的流体介质时候经常使用软管泵系统,尤其在盾构注浆、冷却领域。原软管泵系统的主要部件有液压马达、软管泵体、连接胶管、液压动力站、球阀、物料箱、和液位传感器等。原设计主要缺点:软管泵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抽空或空转,对软管的损坏较大,需要经常检查软管使用情况,避免软管损坏后对泵体造成进一步损坏;2、软管泵系统的泵送流量不稳定,由于现有软管泵内的转子在运行时,出现挤压软管内会出现排出不完全的现象,造成流量不稳定;3、检查软管损坏情况较困难,软管泵系统出现问题时,需要对软管泵进行整体拆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软管泵系统,该系统用于解决现有软管泵系统出现抽空及空转的现象,对软管造成的损坏,能够保障软管泵长期运行,并且易于检查,提高产品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软管泵系统,它包软管泵体,软管泵体上设有液压马达,液压马达连接液压动力站,所述的软管泵体一端口上连接有连接胶管,连接胶管通过球阀连接物料箱,所述的连接胶管和球阀之间依次设有第一单向阀、压力传感器、储料缸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的储料缸被缸体活塞分割成上腔和下腔,缸体活塞上部设有活塞杆,活塞杆上设有油缸,所述的油缸的活塞杆和储料缸的活塞杆相连,油缸的上下腔分别与液压动力站连通,液压动力站用于驱动液压马达和油缸,物料箱用于储存物料流体,所述的球阀安装在物料箱体的下部,泵送物料时,液压动力站通过控制系统先驱动油缸带动储料缸上升,形成负压,通过第二单向阀将流体抽入储料缸下腔,第一单向阀在负压作用下关闭,防止软管泵内流体进入储料缸下腔,然后液压动力站驱动液压马达带动软管泵,持续运行过程中,同时驱动油缸带动储料缸下降,形成正压,关闭第二单向阀,打开第一单向阀,输送给软管泵,并通过控制系统对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值进行监测,压力超过设定压力时停止储料缸下降,并保持该压力,压力下降时继续控制储料缸下降,直至油缸完全伸出后,再次缩回油缸带动储料缸上升,此时停止软管泵运行。
上述的上空气缸上设有空气阀。
上述的物料箱上设有液位传感器用于监测物料箱的液位。
上述的控制系统为PLC控制系统。
上述的设定压力为3bar。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该系统用于解决现有软管泵系统出现抽空及空转的现象,对软管造成的损坏,能够保障软管泵长期运行,并且易于检查,提高产品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产品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
2、储料缸下降过程中,对连接胶管产生一定压力,能够保障软骨泵进料口处于正压,防止抽空或者空转损坏软管。
3、由于该部分管路长期处于正压状态,如果软管泵内部软管损坏,就会出现泄漏到软管泵外部的情况,该情况易于检查,并能够准确判断软管泵软管已经损坏;
4、空气阀的设置便于控制储料缸上腔的空气吸入和排放;液位计的设置便于检测无聊箱的液位;PLC控制系统便于自动化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未经辽宁三三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49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