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16385.X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2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2 |
发明(设计)人: | 顾子旭;王招弟;徐亮;徐科峰;杭渊;胡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兴丹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20/06;C08J3/075;C08J9/04;C08J9/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1426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 氧化增强剂 快速反应 体液接触 吸收剂 氧化物 臭味 除臭 快速去除 平均粒径 体液反应 体液 反应性 树脂 尿液 制造 吸收 安全 | ||
1.一种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所述的除臭剂组合包括以下特征:
(a)一种氧化物组合,其中一种组分为氧化增强剂,
(b)该组合中至少有一种组分有香味,
(c)该组合在与体液接触之前不会发生反应,
(d)该组合在与体液接触之后能够快速反应生成反应性更强的物质,
(e)该组合反应后的生成物,能与体液中的臭味快速反应,
(f)且该反应的效率或者反应速度必须快于吸收剂吸收速度,
(g)该生成物与体液反应的生成物,安全无害,没有气味,
(h)该组合的平均粒径为100um-300um,
(i)两种组分在吸收剂中可以相互接触,
(j)当氧化增强剂与氧化物质量比例在3:1-1:3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饱和丙烯酸系单体和交联剂的水溶液为丙烯酸和/或丙烯酸的水溶性盐作为主成分的混合溶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饱和丙烯酸系单体和交联剂水溶液浓度为25~60wt%。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选自分子内含有多个乙烯基的化合物、分子内含有至少一个乙烯基化合物和至少一个能与所述不饱和单体上羧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分子内具有多个能与所述不饱和单体上羧基反应的官能团的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选自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烯丙基醚、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三芳基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甘油、季戊四醇、聚乙二醇和碳酸乙烯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聚乙二醇、1,4-丁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物选自过碳酸钠、过硼酸钠、过氧化氢,氧气,高锰酸钾,氯铵T,过硫酸盐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氧化增强剂,四乙酰基乙二胺(TAED)、苯甲酰基己内酰胺(BzCL)、4-硝基苯甲酰基己内酰胺、3-氯苯甲酰基己内酰胺、苯甲酰氧基苯磺酸(BOBS)、壬酰氧基苯磺酸盐(NOBS)、苯甲酸苯酯(PhBz)、类酰氧基苯磺酸(C10OBS)、苯甲酰基戊内酰胺(BZVL)、辛酰氧基苯磺酸盐(C8-0BS)、可全水解的酯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和苯甲酰基己内酰胺和苯甲酰基戊内酰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温度为10~37℃,时间为1~30分钟内,氧化剂与氧化增强剂可以快速反应。
8.根据权利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氧化物添加量以吸水性树脂计,为0.001~10wt%。氧化增强剂添加量以吸水性树脂计,为0.001~10wt%。
9.根据权利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物与氧化增强剂的添加比例在3:1-1:3之间。
10.根据权利1所述的除臭型聚丙烯酸系吸水性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除臭组合可以在湿凝胶破碎之后的任何工段添加,优选在表面处理之后添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兴丹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宜兴丹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638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