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生产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16422.7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47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福;印玲;陆一鸣;周亚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瀚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6;C08L51/06;C08L87/00;C08K13/04;C08K3/34;C08K5/132;C08K7/24;C08K5/544;C08K5/5435;C08K5/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430200 湖北省武汉市江***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内饰件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复合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其生产工艺。所述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均聚聚丙烯55~80份、三元乙丙橡胶6~12份、滑石粉15~25份、光稳定剂0.2~0.8份、相容剂5~7份、偶联剂0.8~1.2份、抗氧剂0.3~0.6份、阻燃剂5~8份、抗菌剂3~6份、吸附剂0.2~2.1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抗菌性,优异的阻燃特性,同时还具备低VOC等特点。本发明的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橡胶体外观和性能,可用注塑工艺制成驾驶座外旁侧板、小罩盖、旁侧板内板、内旁侧板塑件、乘客座外旁侧板、门板扶手骨架、门嵌饰板骨架和门嵌饰板等汽车内饰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内饰用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聚丙烯,英文缩写为PP,是1957年于意大利首先投入工业生产,是继聚乙烯(PE)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塑料品种。它有较好的耐热性,在135℃蒸煮1000h也不会被破坏,PP的比热容、热导率皆小于PE,但绝热性优于PE。PP属于非极性聚合物,具有优异的介电性和电绝缘性,电性能基本不受环境湿度及电场频率的影响,在允许的工作范围内,温度升高会使电性能降低,它的耐电弧性较高。PP的耐化学性良好,除强氧化剂对它有侵蚀作用外,其他试剂对它均无作用。PP在室温下不溶于任何溶剂,但可以在某些溶剂,如四氯化碳、三氯甲烷、二硫化碳、苯中溶胀,在温度升高时,PP可溶解于某些溶剂中。PP对氧的作用较敏感,特别是在温度较高时。它耐紫外线能力很差,也易受高能辐射的破坏,在受到上述破坏时,它都会降解产生低分子物质。铜的存在会急剧加大PP的氧化降解速率,使其很快脆化,故称之为“铜害”。PP有较突出的耐应力开裂性。但它的耐寒性差,耐候性也不好,高温则刚性不足。
目前的技术中,大部分应用与汽车内饰的聚丙烯材料的抗菌、阻燃性能不够理想。聚丙烯在合成、加工以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烃类、苯系物以及醛酮等挥发性有机物(简称VOC)。这些VOC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步散发出来,污染车内环境。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内饰件用聚丙烯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均聚聚丙烯55~80份、三元乙丙橡胶6~12份、滑石粉15~25份、光稳定剂0.2~0.8份、相容剂5~7份、偶联剂0.8~1.2份、抗氧剂0.3~0.6份、阻燃剂5~8份、抗菌剂3~6份、吸附剂0.2~2.1份。
优选的,所述光稳定剂为邻羟基二苯甲酮类稳定剂和/或有机镍螯合物。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邻羟基二苯甲酮类稳定剂为2,4-二羟二苯甲酮。
2,4-二羟二苯甲酮,CAS号131-56-6,能吸收290~400nm的紫外光,能与多数合成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中。
优选的,所述相容剂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优选的,所述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或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按质量比1:0.4混合而成。
硅烷偶联剂能够改善填料在树脂中的分散性及粘合力,改善填料与树脂之间的相容性,最终改善被填充树脂及塑料的机械、电学和耐气候等性能。
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抗氧剂CA、四(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季戊四醇酯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和四(3,5-二叔丁基-4-羟基)苯丙酸季戊四醇酯按质量比1:2.2混合而成。
优选的,所述阻燃剂为双酚-A双(磷酸二苯酯)和/或无磷共聚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瀚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湖北瀚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64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尿嘧啶DNA糖苷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带保护功能的节能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