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式陶瓷冷却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21547.9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6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泽全;黄仲华;申林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16 | 分类号: | F28D7/16;F28F9/22;F28F19/00;F28F21/04;F28F2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地址: | 401133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器 冷却液管 陶瓷 出水口 出油口 进水口 进油口 腐蚀 壳体 种管 非氧化物陶瓷材料 非氧化物陶瓷 金属材料 陶瓷材料 油水混合 冷却液 中空的 管式 锌块 易被 工作量 体内 维护 污染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式陶瓷冷却器,包括中空的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冷却液管、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油口及出油口,进油口与出油口相连通,冷却液管一端与进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相连通,冷却液管、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由非氧化物陶瓷材料制成。本发明采用陶瓷材料取代了易被腐蚀的金属材料制造与冷却器中与冷却液接触的部分,在无需使用锌块的情况下冷却液管也不会被腐蚀,减少了冷却器的维护工作量,降低了维护成本,避免了冷却器被腐蚀造成的油水混合,油受到污染的问题,此外,非氧化物陶瓷的密度较小,因此与现有的冷却器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管式陶瓷冷却器还具有减轻冷却器重量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式陶瓷冷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海水冷却器主要是由铜管制成的,依靠安装在内部的锌块来提高冷却器的防腐性能。同时通过增加铜管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实现提高冷却效果的目的。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增加接触面积和增大防腐锌块,来保证冷却器的可靠性。但是,从使用效果来看,海水冷却器的使用寿命不长,经常出现端盖腐蚀、铜管腐蚀等问题。主要原因是铜制端盖的材料中有杂质容易被腐蚀,且无法准确判断更换防腐锌块的时间。当冷却器被腐蚀后,会造成海水流进液压管路,造成油水混合,污染液压油。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新的冷却器结构,从而避免因铜制材料中有杂质及锌块未及时更换造成冷却器被腐蚀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新的冷却器结构,从而避免因铜制材料中有杂质及锌块未及时更换造成冷却器被腐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管式陶瓷冷却器,包括中空的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冷却液管、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进油口及出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所述出油口相连通,所述冷却液管一端与进水口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口相连通,所述冷却液管、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由非氧化物陶瓷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及所述出水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端;所述冷却液管在所述壳体内从所述进水口所在一端沿壳体长度方向延伸至壳体另一端弯折后再反向的沿壳体长度方向延伸至所述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壳体内相对交错设置有折流板,使得壳体内部中空空间被交错设置的折流板间隔形成曲折的冷却流道。
优选地,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端,所述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所述壳体内相对交错设置有折流板,使得壳体内部中空空间被交错设置的折流板间隔形成曲折的冷却流道,所述折流板上设置有供所述冷却液管穿过的孔。
优选地,所述非氧化物陶瓷材料为碳化硅陶瓷。
优选地,所述进油口位于所述壳体一端的上侧,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壳体另一端的下侧,所述折流板横向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优选地,所述壳体内横向设置有多根冷却液管,所述冷却液管的管径由上到下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管式陶瓷冷却器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出水口或所述进水口设置有油水分析仪,所述油水分析仪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管式陶瓷冷却器还包括处理器,所述进水口设置及所述出水口分别设置有油水分析仪,所述油水分析仪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出油口内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油口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进水口设置有节流阀,所述节流阀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华渝重工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15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