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速检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27510.7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540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星;段文元;杨旭东;陈守林;许晓丹;常晴云;张茜茜;刘金秀;刘长胜;徐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银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14;C12Q1/10;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山东舜天律师事务所 37226 | 代理人: | 李新海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济南市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枢神经系统 病原 细菌病原体 快速检测 病原体 细菌性 探针 核酸检测试剂盒 感染 特异性引物 检测 生物信息学分析 保守基因序列 两两组合 引物探针 基因组 双标记 筛查 上机 引物 工作量 筛选 节约 | ||
本发明公开了快速检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包括针对12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如SEQ ID NO.1~36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快速检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包括上述针对12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本发明通过12种细菌病原体各自的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了各自的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针对12种病原体的引物探针,然后通过双标记两两组合,最终实现6管PCR反应同时上机检测12种细菌病原体,并且12种细菌病原体的最低检测限均不低于10copie/μl,大大降低了工作量,节约了原材料的同时还提高了检测效率,为早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筛查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用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快速检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核酸检测试剂盒。
背景技术
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种类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无乳链球菌、化脓链球菌、脑膜炎奈瑟氏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和屎肠球菌等12种。传统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是血清学检测,该方法灵敏度不高,无法检测出脑脊液种微量的病原体。病原体的核酸检测可以实现高灵敏检测出脑脊液种的细菌病原体,但是在CFDA注册的核酸检测产品中只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人结核分枝杆菌,无法满足细菌性中枢系统感染病原核酸鉴定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快速检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探针,及核酸检测试剂盒。本发明选择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最常见的12种病原体进行检测,通过6 管qPCR同时上机检测,可以准确的鉴定出每种微量感染的细菌病原体。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快速检测细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包括针对12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具体的引物、探针的序列如下:
(1)结核分枝杆菌:上游引物:5'CCAATAGACCTCATCGGGC 3';
下游引物:5'CGGTCAAGAAGAAGTACGGC 3';
探针:5'FAM CGAAGCCGAACCCGAACGTC BQ1 3’;
(2)屎肠球菌:上游引物:5'GATTGCCTGAAGATAGTATCCCA 3';
下游引物:5'CTTCATACAAATAAAGTCCTTCAGG 3';
探针:5'HEX TGTGCTGTAGGTCCTGCTGCATTACG BQ2 3';
(3)肺炎链球菌:上游引物:5'TGAATATAGCAGTAATTGGTTTGGG 3';
下游引物:5'TCGCAAAAAAACTTCATAAGCTC 3';
探针:5'FAM ATGTTGGGCTGGCCTACGCGTT BQ1 3’;
(4)化脓杆菌:上游引物:5'TGGGCAGCTGACTATGTGTC 3';
下游引物:5'AGGAAATATTCCCGCACAAA 3';
探针:5'HEX GCCTCAAAATGCTACTCTTGTCACTGG BQ2 3';
(5)脑膜奈瑟氏菌:上游引物:5'TGAGTTCGATTTCGATGCAC 3';
下游引物:5'TGAACCTTGTAGCGCAGATG 3';
探针:5'FAM TCAGGCGGCAAACTTCGGAT BQ1 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银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银丰基因科技有限公司;银丰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751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