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艾塞那肽口服纳米颗粒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30408.2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4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史亚楠;李又欣;孙考祥;孙新凤;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7/69 | 分类号: | A61K47/69;A61K47/68;A61K38/22;A61P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67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艾塞那肽 纳米粒 高分子聚合物 抗体片段 口服生物利用度 迈克尔加成反应 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颗粒 吸收效率 小肠部位 聚乳酸 修饰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艾塞那肽口服纳米粒,纳米粒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或其改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包裹艾塞那肽再和Fc抗体片段(‑SH)结合。Fc抗体片段(‑SH)与高分子聚合物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修饰纳米粒,从而提高纳米粒在小肠部位的吸收效率,提高艾塞那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领域,具体涉及含有艾塞那肽的口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生物作用出现障碍。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而由于人口老龄化,肥胖发病率增加等因素,估计在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I型糖尿病,其特征是胰岛素分泌能力降低或彻底丧失,临床治疗需每天皮下注射胰岛素;II型糖尿病,其特征是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糖尿病患者中有90%是II型糖尿病。
艾塞那肽是一种全新类型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是目前唯一可以帮助II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控制血糖和体重的治疗药物。艾塞那肽作为多肽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给药,艾塞那肽注射液(百泌达)已于2005年在美国上市,2007年在欧洲上市,2009年获中国CFDA批准上市,作为二甲双胍药物的辅助治疗药物。半衰期短(t1/2约2.4h),不能持续控制血糖,导致药效受到一定局限,;是在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的是艾塞那肽长效缓释微球,于2011年获欧洲EMEA批准上市,2012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目前艾塞那肽注射液(Byetta)和艾塞那肽缓释微球(Bydureon)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两者均可很好的控制血糖水平,而且不会引起低血糖症。然而,现临床的艾塞那肽临床给药方式均为注射给药,糖尿病治疗需要患者长期注射给药,这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同时注射剂使用不便,需要由技术熟练的人注射,且制造过程复杂,生产成本高。
口服途径是目前应用最广、更加方便的给药方式,但是口服给药经过胃肠道吸收,胃肠道不仅起着吸收水分、营养物质和电解的作用,同时还是机体抵抗外源异物的第一道有效屏障。因此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研究十分具有挑战性。艾塞那肽等蛋白多肽类药物经口服给通常会在胃肠道中被降解破坏,同时小肠上皮会阻碍药物的吸收。由于以上原因,使得蛋白多肽类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大多数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很少或不能经胃肠道吸收,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如果艾塞那肽可以口服给药,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顺应性,而且生产过程无菌要求较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因此,为了扩大艾塞那肽制剂的临床应用,急需开发一种给药更加方便的艾塞那肽口服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艾塞那肽口服纳米粒,纳米粒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或其改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包裹艾塞那肽再和Fc抗体片段(-SH)结合。Fc抗体片段(-SH)与高分子聚合物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修饰纳米粒,从而提高纳米粒在小肠部位的吸收效率,提高艾塞那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艾塞那肽纳米粒,所述纳米粒中艾塞那肽包裹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或其改构的高分子聚合物中形成纳米粒,艾塞那肽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或其改构的高分子聚合物,重量比为1:50~1:1,优选1:16.7。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粒,可以是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或其改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形成的纳米粒与Fc抗体片段结合形成,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或其改构的高分子聚合物纳米粒与Fc抗体片段的摩尔比比为100:1~30:1,优选6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04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