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2-己烯醇和/或肉桂醛在用于引诱棉铃虫中的应用及引诱剂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31391.2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3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杨;王桂荣;郭孟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31/02 | 分类号: | A01N31/02;A01N35/02;A01N27/00;A01N43/90;A01P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华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1 | 代理人: | 刘烽 |
地址: | 10009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肉桂醛 引诱剂 己烯 棉铃虫 引诱 柠檬烯 桉叶油 溶剂 蒎烯 应用 申请 | ||
本申请涉及反‑2‑己烯醇和/或肉桂醛在用于引诱棉铃虫中的应用及引诱剂。其中,引诱剂包括溶剂、阿尔法蒎烯、柠檬烯、桉叶油醇,和如下组分:反‑2‑己烯醇和/或肉桂醛。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反-2-己烯醇和/或肉桂醛在用于引诱棉铃虫中的应用,特别涉及一种引诱棉铃虫的引诱剂。
背景技术
棉铃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在中国多个省份及世界上其他地区广泛分布。其幼虫具有高度杂食性,取食包括玉米、大豆、棉花、番茄等主要经济作物在内的120多种植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成虫具有高度迁移性,雌虫具有很强的产卵能力,最高可产1000多颗卵,而雄虫被报道可多次交配,因此棉铃虫的防治是很大的难题。农药的大面积使用带来多种问题,如生态污染,害虫抗性增加等。害虫综合治理(IPM)一直是被国际上多个国家大力支持的防治策略。在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推广种植(如转Bt棉花、转Bt玉米)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大面积危害。然而,近年来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已多有报道,可以预见转基因作物将面临的靶标害虫抗性增加的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植物挥发物在昆虫取食、交配、产卵等重要生物学活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充分证明。对于棉铃虫,很多行为学实验表明寄主植物如棉花、大豆、烟草的多种挥发物组分对其雌、雄蛾有引诱作用。
棉铃虫雌、雄成虫活动范围较广,雌蛾有很强的产卵能力且雄蛾存在多次交配的现象,因此同时诱捕雌、雄蛾将对棉铃虫防治发挥重要作用。羽化后的均具有寻找蜜源取食的特性,且雌蛾利用植物挥发物寻找产卵寄主植物,因此,使用具有吸引作用的植物源化合物或者组合物作为引诱剂,将为棉铃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一种有效的并且生态友好的手段,因而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申请之一提供了肉桂醛和/或反-2-己烯醇在作为气味引诱剂用于引诱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中的应用。
本申请之二提供了一种引诱剂,其包括溶剂、阿尔法蒎烯、柠檬烯、桉叶油醇,和如下组分:反-2-己烯醇和/或肉桂醛。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体积计,所述反-2-己烯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5‰至3‰;所述肉桂醛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5‰至1.5‰;所述阿尔法蒎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5‰至1.5‰;所述柠檬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2‰至0.6‰;所述桉叶油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3‰至1.5‰。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体积计,所述反-2-己烯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1.5‰至3‰;所述肉桂醛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8‰至1.5‰;所述阿尔法蒎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5‰至1.5‰;所述柠檬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2‰至0.6‰;所述桉叶油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3‰至1.5‰。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体积计,所述反-2-己烯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1.5‰至3‰;所述肉桂醛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8‰至1.5‰;所述阿尔法蒎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7‰至1.2‰;所述柠檬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3‰至0.5‰;所述桉叶油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6‰至1‰。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以体积计,所述反-2-己烯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2‰;所述肉桂醛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1‰;所述阿尔法蒎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9‰;所述柠檬烯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4‰;所述桉叶油醇在引诱剂中的含量为0.8‰。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常规可以选用例如正己烷、石蜡油或矿物油作为引诱剂的溶剂。因此,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溶剂选自正己烷、石蜡油、矿物油中的至少一种。
本申请之三提供了本申请之二任意一项所述的引诱剂在用于引诱棉铃虫中的应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首次发现棉铃虫的气味受体HarmOR59对肉桂醛和/或反-2-己烯醇具有非常强的敏感性。并基于此,形成了一种引诱棉铃虫高效的引诱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13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