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1751.9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27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向新岸;冯远;张旭东;邱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17;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凯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张拉索杆 结构 初始 预应力 分布 回弹 方法 | ||
1.一种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对结构施加一个预设荷载,获得结构抵抗预设荷载的初始内力模态,然后,撤除预设荷载,将该内力模态作为预应力施加至结构上,使结构在初始内力作用下回弹,即可得到张拉索杆结构整体可行预应力模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结构施加一个预设荷载过程中,根据结构变形的情况,对结构的材料弹性模量进行放大,以减小结构的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回弹过程中,采用两阶段变弹性模量迭代计算:第一阶段仍然保持材料弹性模量放大,使结构处于小变形状态,获得给定几何条件下结构预应力分布;当满足力收敛条件后,再将结构的材料弹性模量缩小进行第二阶段迭代,排除线性刚度矩阵的影响;计算后,若力和位移同时满足收敛条件,则证明该内力模态已满足要求,已求得目标整体可行预应力模态,不需再进行迭代;若不满足,则同时更新预应力与节点坐标,进行迭代,直至收敛。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载回弹方法的具体方法是:
放大尚未施加预应力的张拉索杆结构的材料弹性模量,并施加预设荷载P,使其处于小变形状态,可获得一组结构内力N,由力平衡关系,该组内力N恰好能抵抗预设荷载P;若提取预载工况下的单元内力N作为预应力施加至结构上,并撤除预设荷载P,张拉索杆结构将在N的作用下回弹到一个新的平衡态,其刚度矩阵记为:
KTΔU=ΔN
即:KTΔU=-ΔP
其中,切线刚度矩阵KT可拆分为:
KT=K0+Kg
K0为线性刚度矩,反映的是单元材料特性、截面特性和几何特性对结构刚度的贡献;Kg为几何刚度矩阵,反映的是当前构件内力对结构刚度的贡献;此时的单元内力N2,对应于此时的几何刚度矩阵Kg;
此时的状态:无外荷载,存在单元内力模态N2,此内力模态利于抵抗结构主要承受的荷载P,如果施加的预设荷载P为对称荷载,则实际上已经自动为构件的内力进行了分组,若单元内力模态N2满足拉索受拉,压杆受压,则内力模态N2就是一组有利于抵抗荷载P的较优整体可行预应力模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阶段大弹模迭代过程中,只迭代预张力,将单元预应力更新为上一步回弹后的单元内力,直至满足力收敛条件;而在第一步回弹过程中,由于施加的单元初始内力大部分将转化为弹性变形,故可适当等比例放大单元初始内力,以在弹性变形发生后,尽可能多的保留对几何刚度Kg起贡献的单元内力,放大的倍数以控制结构处于小变形状态来确定;后续的内力迭代过程中,也可依据预应力转为弹性变形的量酌情放大,但均需将结构变形控制在小变形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确定张拉索杆结构初始预应力分布的预载回弹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单元内力收敛后,再采用小弹模法进行第二阶段迭代:将材料弹性模量缩小,以将线性刚度矩阵K0对结构的贡献降低至可忽略的程度,此时结构的刚度将几乎完全由预应力提供的几何刚度Kg组成,且能保持设定的预应力基本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175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