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二项系数法和多目标规划混合评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6824.3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87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葛磊蛟;汪宇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50/06 | 分类号: | G06Q50/06;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刘玥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电网 调度 控制 水平 系数 多目标 规划 混合 评估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智能配电网调控水平的二项系数法和多目标规划混合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根据配电网的调度控制采用不同角度的评价指标构建智能配电网的调控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步骤2,邀请专家对指标两两比对并进行计算排序;步骤3,若指标出现并列的情况,返回步骤2,直至指标重要程度的计算值各不相同等步骤;该方法一方面针对智能配电网调控水平的评估缺乏充足全面的指标,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高效性、适应性和清洁性六方面提出智能配电网调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采用二项系数法和多目标规划混合法,弥补二项系数法的主观随意性和多目标规划法的客观性太强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能配电网评估领域,尤其涉及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二项系数法和多目标规划混合评估方法。
背景技术
智能配电网建设的开展,SCADA系统、馈线自动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平台的普及应用,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等新形式能源的不断融入,其策略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如何提高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高效性、适应性和清洁性等均是有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构建一个合理和通用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理论依据,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评价指标。
近年来,对智能配电网调度及其相近的评价方法有一些科研成果,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指标对现代配电网的调度管理进行评价;也有一些学者从配电网运行的供电能量、供电质量和经济性三大方面建立了针对配电网实时运行状态的综合量化评价体系;但从整体而言,目前针对电力公司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的评估研究以地区配电网的可靠性为主,未考虑经济成本和调度控制的高效性等要求,也没兼顾配电网调度控制环境的多样性与社会的环保要求变化。此外,现有的研究也未充分考虑分布式电源的接入,缺少对新能源融入带来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方面的指标。本发明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高效性、适应性和清洁性等方面提出了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在指标权重的求解方法方面,国际上一些学者提出随机模型、神经元网络和非劣排序遗传算法II相结合的混合智能算法,对火电场多目标电网规划的模型进行优化;国内一些学者提出对所有评价指标按其在评价系统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对称排序,应用二项系数法进行权值计算,并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进行多属性决策研究;也有学者提出了求解多目标规划的交互赋权方法,该方法既融入了评估者的主观意见,又避免了各分目标之间的比较、评分,还兼顾了客观实际的要求。二项系数法的主观赋值法能充分考虑用户对指标的主观看法,但随意性较大;多目标规划的客观赋权法能够从实际数据分析入手,客观从数据中挖掘指标的权重大小分布,但无法体现决策者的意见,同时以上两类方法均是确定数的分析方法,无法对指标两两比较的不确定和指标的计算过程中数据准确度的不确定进行有效处理,本发明提出了二项系数法和多目标规划混合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的求解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二项系数法与多目标规划混合评估方法,该方法一方面针对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评估指标不完善,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高效性、适应性和清洁性等多方面提出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采用二项系数法和多目标规划混合评估方法,弥补二项系数法的主观随意性和多目标规划的客观性太强的不足,以及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更好的解决了含有不确定性输入数据的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评估。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的二项系数法与多目标规划混合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智能配电网调度控制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步骤2,根据专家评估计算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
步骤3,若多个指标值相等,邀请专家对并列指标重新评估并计算,直至所有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值各不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68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