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伊朗链霉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8308.4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48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宇丰;周登博;谢江辉;起登凤;张妙宜;王飞;冯仁军;王尉;井涛;臧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8;A01P3/00;C12R1/465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刘洋 |
地址: | 571101 ***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伊朗 霉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提供一种放线菌,其为伊朗链霉菌XJC‑2‑1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490。本发明的伊朗链霉菌XJC‑2‑11生长pH范围为5‑9,生长温度为25‑32℃,不能生长在NaCl含量大于5%的培养基上,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对香蕉枯萎病菌、辣椒炭疽病菌、香蕉长形斑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芒果炭疽病菌、水稻稻瘟病菌、胶孢炭疽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轮纹病菌、香蕉树木溃疡病菌、香蕉大灰斑病菌和草莓炭疽病菌等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伊朗链霉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生物农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控制有害生物的新物质。随着环境保护、绿色食品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用抗生素作为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从微生物中发现的大约 22500 种生物活性物质中近70%是由放线菌产生的。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来源,己知抗生素的 60% 是放线菌产生的,其中主要集中在链霉菌属,如链霉素、金霉素、四环素、巴龙霉素、丝裂霉素等重要抗生素。
随着对土壤放线菌代谢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分离和培养方法的进一步改进,越来越多的土壤放线菌将得到分离。链霉菌一直被认为是产生各种抗生素的主要来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链霉菌属可产生的抗生素约有上万种,而目前发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虽然放线菌最初应用在医药方面,但随着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小、污染少而在农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研究证实放线菌在植物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方面作用显著,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因此,发现新的抗菌活性菌株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放线菌,其为一种伊朗链霉菌,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对多种病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放线菌,其为伊朗链霉菌XJC-2-11,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7490。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在拮抗辣椒炭疽病菌、和/或香蕉枯萎病菌4号、和/或香蕉长形斑病菌、和/或黄瓜枯萎病菌、和/或芒果炭疽病菌、和/或水稻稻瘟病菌、和/或胶孢炭疽病菌、和/或小麦赤霉病菌、和/或苹果轮纹病菌、和/或香蕉树木溃疡病菌、和/或香蕉大灰斑病菌、和/或草莓炭疽病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在防治辣椒炭疽病、和/或香蕉枯萎病、和/或香蕉长形斑病、和/或黄瓜枯萎病、和/或芒果炭疽病、和/或水稻稻瘟病、和/或胶孢炭疽病、和/或小麦赤霉病、和/或苹果轮纹病、和/或香蕉树木溃疡病、和/或香蕉大灰斑病、和/或草莓炭疽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四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所述的放线菌的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
本发明的第五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四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的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在拮抗辣椒炭疽病菌、和/或香蕉枯萎病菌4号、和/或香蕉长形斑病菌、和/或黄瓜枯萎病菌、和/或芒果炭疽病菌、和/或水稻稻瘟病菌、和/或胶孢炭疽病菌、和/或小麦赤霉病菌、和/或苹果轮纹病菌、和/或香蕉树木溃疡病菌、和/或香蕉大灰斑病菌、和/或草莓炭疽病菌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六个方面是提供如本发明第四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的发酵液或发酵液的过滤液或发酵液的乙醇提取物在防治辣椒炭疽病、和/或香蕉枯萎病、和/或香蕉长形斑病、和/或黄瓜枯萎病、和/或芒果炭疽病、和/或水稻稻瘟病、和/或胶孢炭疽病、和/或小麦赤霉病、和/或苹果轮纹病、和/或香蕉树木溃疡病、和/或香蕉大灰斑病、和/或草莓炭疽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第七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菌剂,其含有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所述的放线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未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口实验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83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