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野生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38776.1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2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兰;姚利;高霞;曹德宾;单洪涛;万鲁长;张昌爱;郭兵;田京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30;A01G18/69;A01G18/7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赵斌;苗峻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香菇 仿野生栽培 植被条件 菌棒 针叶 生物学效率 食用菌生产 植被 出菇管理 非转基因 覆土栽培 森林植被 设施投资 食品安全 争地问题 木屑 仿野生 原生态 栽培区 盖度 菇粮 林区 健康 | ||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野生栽培方法。采用原生态林区产出的木屑和非转基因材料制作菌棒,选择森林植被+灌木丛植被+草丛植被的盖度≥98%的栽培区,合理进行菌棒排设及出菇管理,彻底解决了菇粮争地问题,设施投资减少,生物学效率较之传统覆土栽培模式和架栽模式均提高,产出的仿野生香菇无污染、品质高,商品价值提高,符合当今人们追求健康、食品安全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用菌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野生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十分迅速,目前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左右,并且近年来一直以平均年超过10%、个别年份超过15%的增长率猛增,相当数量的菇民因此而收益颇丰,令人欣慰。据官方资料,我国的香菇、平菇、双孢菇、黑木耳四大主力品种分别占有11.5%、26.3%、4.6%、11.7%的比例,共同占有食用菌总量54%的大半江山,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但是,近两年来,我国的食用菌价格大幅下滑、生产甚至发生大退步现象,究其原因,除去原料涨价、劳动力升值以及菇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影响外,土地的大幅升值、菇粮争地矛盾等日渐突出,菇品自身没有创新、缺乏竞争力等等,是导致不少菇民无奈转行的重要原因,更是制约食用菌发展的主要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人工栽培香菇生产中菇粮争地、需修建菇棚、产量持续低下以及传统栽培香菇产品的农残含量高、品质低等问题,提供了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野生栽培方法。
一种针叶优势种植被条件下的香菇仿段木野生栽培方法,步骤如下:
1)菌棒制作
选用原生态林中的林木产出的木屑作菌棒原料,常规技术制作香菇菌棒,所用原料均为非转基因产品,没有化学污染,菌棒长度约为50-60厘米;
2)栽培条件
栽培区植被条件:原生态林地,森林植被为针叶优势种自然植被,区内盖度为55%以上,灌木丛植被和草丛植被的相对盖度在85%以上;栽培区内的植被呈叠加状态,森林植被+灌木丛植被+草丛植被的盖度≥98%;
菌株选择:春季栽培(夏秋季出菇)应选中高温香菇菌株(如“香18、农香66、农香69”),在5-8月的中高温时段出菇,最高可超过32℃;秋冬季栽培属于深秋和翌年春季的中低温时段5~20℃出菇,故应选中低温型香菇菌株(例如“鲁花一号”);
栽培时间与温度:根据气温和栽培区的地面温度确定栽培时间,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故春季栽培时以栽培区气温稳定在4℃以上或植被区地面温度稳定在1℃以上为宜;秋季温度趋于下降状态,故秋季栽培要求栽培区气温在22℃以上或植被区地面温度在20℃以上时进行排棒为宜;
3)栽培管理
菌棒处理:菌棒泡水,将完成转色的菌棒去掉塑膜,浸泡2-6小时,然后运至栽培区;浸泡菌棒的作用,主要是给菌棒最大程度的补水,因为,菌棒排设后,不像菇棚栽培那样,而是处于无保护状态,野外条件下的菌棒失水很是严重,因此,排棒前的补水,对于此后的现蕾出菇具有理想的促进作用。
菌棒排设:将脱袋后的菌棒倾斜80°交叉斜靠在架杆或架条上,呈交叉状排列;菌棒两两间隔15厘米左右;此处的架杆或架条为现有常规技术,不再进行详细说明;
喷淋大水:完成菌棒排设后,随即对栽培区喷淋一次大水,目的是使地面尽快恢复自然状态,经过喷水后,栽培区地面萌发的草丛植被与周边无二;是对仿野生栽培的一种条件保护和环境保障,同时又可为菌棒提供水分保护;
环境消杀:菌棒排设后,配兑质量百分比为1%的漂白粉溶液对环境进行消杀,春季栽培排棒前,应加喷一次1200倍氯氰菊酯溶液,秋季栽培无需用杀虫药物,即可实现对外来杂菌的入侵进行预防或杀灭,有效保护仿野生栽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87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