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39609.9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9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余飞;陈善雄;周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E02D1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肖丽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索 二次张拉 力连接器 组装式 千斤顶 方向移动 紧固技术 上固定套 张拉施工 中心轴 排布 重合 贯穿 应用 | ||
一种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涉及锚索紧固技术领域。本发明实施例的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是在既有锚索上固定套设持力连接器,在持力连接器上固定贯穿多根持力锚索,在所有持力锚索的中部套设用于将所有持力锚索固定在一起的束索器,持力连接器、束索器的轴线和所有持力锚索的排布中心轴重合,在持力锚索的周围设置千斤顶;向千斤顶输送液压,使其带动持力锚索向远离持力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从而对既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该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其能够在既有锚索尾部较短的情况下实现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且张拉施工不破坏既有锚索的原有结构,操作方便快捷,应用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锚索紧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锚索是边坡支护的常用支护方法,其通过锚索给边坡施加预应力。通过锚索施加预应力一方面可以显著改善边坡表面岩土体的受力状态,提高表面岩土体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将边坡表面岩土体与内部岩土体连为一体,增强边坡的整体性,避免滑体出现,保证足够的预应力是实现这些目的的关键。通常在工程施工中,当锚索预应力施加到位后,按照设计要求,锚索尾部即被剪断并封闭在混凝土墩中,以防止锚索生锈以及保证工程美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边坡自身变形或钢绞线蠕变等原因,既有锚索的预应力可能出现较大的损失,此时,需要对既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以恢复设计预应力值,进而保障工程稳定、安全。
目前的工程设计或施工并未重视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问题,因此,出现了在锚索尾部剪断后,由于长度较短而无法进行二次张拉的问题。申请号201210072894.6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预应力锚索张拉方法及其装置,该发明专利针对的是锚索施工中第一次张拉方法(初始张拉)的问题,它改善了锚索第一次张拉过程中预应力施加方法,确保施工中锚索预应力张拉到位。申请号201310325704.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锚索均匀张拉装置,该发明的目的是保证锚索在第一次张拉(初始张拉)过程中每根钢绞线受力均匀。上述两个关于锚索张拉的发明专利均针对的是改善锚索施工中第一次张拉的问题,并不适用于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因为它们都没有考虑锚索尾部较短这一重要的因素,而现有的锚索张拉机具(产品)也都没有考虑这一因素。
因此,如何有效延长既有锚索的张拉长度,使得千斤顶的张拉力可以顺利施加到既有锚索上,同时又不破坏既有锚索的结构,是本发明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其能够在既有锚索尾部较短的情况下实现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且张拉施工不破坏既有锚索的原有结构,操作方便快捷,应用简单。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组装式既有锚索的二次张拉方法,用于对伸出既有锚盘的既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其包括以下步骤:
在既有锚索上固定套设持力连接器,在持力连接器上固定贯穿多根持力锚索,在所有持力锚索的中部套设用于将所有持力锚索固定在一起的束索器,持力连接器、束索器的轴线和所有持力锚索的排布中心轴重合,在持力锚索的周围设置千斤顶;
向千斤顶输送液压,使其带动持力锚索向远离持力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从而对既有锚索进行二次张拉。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二次张拉前,在持力锚索的周围设置持力锚盘,待二次张拉到位后,通过持力锚盘锚定持力锚索,使其不能回缩。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待持力锚盘锚定持力锚索后,千斤顶可拆卸。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二次张拉前,既有锚索外套设隔离环,隔离环位于既有锚盘和持力连接器之间。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二次张拉前,在既有锚索和持力连接器之间、持力锚索与持力连接器之间均卡设持力夹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960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