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柔性屏支付码显示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0836.3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881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吴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20/32 | 分类号: | G06Q20/32;G06F3/0488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凯达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56 | 代理人: | 刘大弯;沈荣彬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区北环大道9018***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支付 显示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柔性屏支付码显示方法,应用于柔性屏终端设备,包括以下步骤:自动识别当前是否需要支付;若是,则生成支付码,并对柔性屏进行分屏显示操作,将所述支付码显示在可用的分屏上;控制显示支付码的分屏部分向收款方弯曲,向收款方展示支付码;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支付码显示装置,所述装置自动检测程序模块、显示处理程序模块及柔性屏控制程序模块;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发明使得用户需要支付时,不需要退出当前浏览内容;且在支付过程中,不妨碍来电接入或者未读消息提示;本发明提高了支付效率;加快了支付速度;且支付全程无需手动操作,提高了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柔性屏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屏支付码显示方法、柔性屏支付码显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终端设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特别是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现有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根据显示屏是否为柔性部件分为柔性屏终端设备和非柔性屏终端设备;现在使用广泛的非柔性屏为液晶显示屏,它采用低电压扫描驱动,具有耗电少、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亮度高、故障少、视角大、可视距离远等特点,由于技术成熟,价格低廉而应该广泛;柔性屏幕相较于传统屏幕,优势明显,不仅在体积上更加轻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设备的续航能力,同时基于其可弯曲、柔韧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大高于以往屏幕,降低设备意外损伤的概率,因此未来在个人智能终端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由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针对智能移动终端的各种应用也层出不穷,这些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例如移动支付;以前消费者消费时必须通过银行卡或者现金结算,这样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带着银行卡或者现金,及其不便;随着移动支付的出现,现在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带上手机即可实现消费付款,非常方便。
现有的非柔性屏智能移应用中,在线支付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两种:直接跳转支付和扫码支付;直接的跳转支付是针对消费者和商家均为网络用户的情况;而扫码支付则无限制,无论是网络用户,还是实体用户,均可进行扫码支付;而现有的实体用户扫码支付,基本上都是在需要支付时,消费者首先需要退出当前浏览界面,然后打开支付应用,再生成支付码支付,然后拿给商家扫码;支付结束后,再退出支付应用或一直停留在支付结束界面;非柔性屏的支付方式同样适用于柔性屏,然而,这样的操作并没能体现出柔性屏可弯曲、柔韧性佳的特性,对于使用柔性屏移动终端的用户来说,用户体验差,柔性屏特性在支付过程中并没有带来便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柔性屏支付码显示方法、柔性屏支付码显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改善现有柔性屏移动终端在支付过程中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屏支付方法,应用于柔性屏终端设备,上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自动识别当前是否需要支付;
若是,则生成支付码,并对柔性屏进行分屏显示操作,将上述支付码显示在可用的分屏上;
控制显示支付码的分屏部分向收款方弯曲,向收款方展示支付码。
优选地,上述方法通过调用终端设备的后置摄像头采集当前环境中是否存在收银设备或者在线支付方式来确定是否需要支付。
优选地,上述对柔性屏进行分屏显示操作,将上述支付码显示在可用的分屏上步骤具体为:
将柔性屏划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默认将上面部分设置为支付信息显示分屏,将下面部分设置为当前内容显示分屏;
将当前浏览的内容显示在上述当前内容显示分屏中;将支付码显示在上述支付信息显示分屏中。
优选地,上述控制显示支付码的分屏部分向收款方弯曲步骤具体为:
实时检测当前环境参数,包括亮度,光源位置;
根据检测到的当前环境参数,计算需要弯曲的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08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