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信线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及通信线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2497.2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4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凯;蓝腾仔;孙铃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致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K19/07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郭福利;魏思凡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信线 接收端 查询信号 发光模组 发射端 身份识别模组 管理系统 目标身份 能量转化 身份信息 通信线组 模组 光源 发光 发送 发射 检测 配置 转化 管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管理系统,用以检测通信线组中通信线的位置信息,包含发射端和若干接收端,发射端用于发送带有目标身份信息的查询信号,接收端对应配置在通信线组中的各通信线上,且每一接收端具有不同的第一身份信息;各接收端包含发光模组、能量转化模组和身份识别模组;能量转化模组用于将查询信号转化为电能;身份识别模组用于判断接收端接收到的查询信号内的目标身份信息与该接收端的第一身份信息是否相同,且在判断两者相同时控制发光模组工作。使用本发明时,控制发射端发射出与要寻找的通信线相应的查询信号,对应通信线上的接收端的发光模组就会发光,使用户可以通过光源迅速的寻找到该通信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线管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信线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及通信线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标签是RFID是主要组成单元,是物联网信息载体,随着射频识别技术发展,工作在UHF频段(840-960MHZ)各类电子标签越来越多运用于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
传统有线通信网络中一个通信线组内往往上百甚至几百的通信线。而通信线的外观往往都很相似。现有通信线的管理主要是通过用通信的颜色进行区分,但由于通信线种类过多,而且通信线外壳颜色会因时间过久而变化,不易辨认。也有通过给每根通信线路上贴上一个纸质标签进行识别管理。但这种纸质标签容易受到水、风沙等的侵蚀,时间稍微长点就会出现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的问题。当要寻找其中某条通信线时,往往耗时耗力,极其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信线管理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及通信线管理方法,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通信线只能通过颜色和纸质标签进行管理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通信线管理系统,用以检测通信线组中通信线的位置信息,包含发射端和若干接收端,所述发射端用于发送带有目标身份信息的查询信号,所述接收端对应配置在所述通信线组中的各通信线上,且每一接收端具有不同的第一身份信息;各接收端包含发光模组、能量转化模组和身份识别模组;所述能量转化模组用于将查询信号转化为电能以为发光模组和身份识别模组供电;所述身份识别模组用于判断接收端接收到的查询信号内的目标身份信息与该接收端的第一身份信息是否相同,且在判断两者相同时控制所述发光模组工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每一所述接收端均具有第二身份信息,且部分接收端的第二身份信息相同;所述身份识别模组还用于判断接收端接收到的查询信号内的目标身份信息与该接收端的第二身份信息是否相同,且在判断两者相同时控制所述发光模组工作。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身份信息为与该接收端对应的通信线的编号信息,所述第二身份信息为与该接收端对应的通信线的通信类型信息。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端为射频读写器,所述查询信号为射频信号,所述接收端为无源RFID标签,所述发光模组为LED灯,所述无源RFID标签设有用于接收射频信号的天线,所述天线与所述能量转化模组连接,所述身份识别模组分别于所述能量转化模组和所述LED灯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无源RFID标签进一步包括限幅器,所述限幅器与所述能量转化模组连接,所述限幅器用于将所述能量转化模组转换的电能的电压值限制在预设的第一电压区间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无源RFID标签进一步包括稳幅器,所述稳幅器与所述能量转化模组连接,所述稳幅器用于配合所述限幅器将所述能量转化模组转换的电能的电压值稳定为第一电压值,所述第一电压值在所述第一电压区间内。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无源RFID标签进一步包括调压模组,所述调压模组串接在所述能量转化模组和所述身份识别模组之间,所述调压模组用于调节接收到的电能的电压值。
一种通信线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致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致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24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物品陈列辅助管理系统
- 下一篇:电梯维保管理方法、装置、智能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