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控制臂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5297.2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8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东;马晶晶;王志超;刘志松;闫勇;王宁武;刘峻洁;刘春淼;夏超;赵晓坤;于巨滨;王亚洲;柏华杰;宋操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雷莹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包括控制臂主体和第一加强部,其中,于控制臂主体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并于容置腔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螺旋簧座的安装部;第一加强部收容于容置腔内、并位于安装部的一侧,且第一加强部具有固连于容置腔的两侧壁之间的加强单元,以及与加强单元一体固连的限位单元,以可构成与装设于安装部处的螺旋簧座一侧的抵接而形成对螺旋簧座径向运动的限位。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加强部,不仅可使加强单元对控制臂主体两侧壁构成刚性支撑,而使后控制臂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度;限位单元也能够消除整车高强度运动时螺旋簧座在控制臂主体内窜动的风险,且后控制臂结构结构简单,可便于轻量化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控制臂结构。
背景技术
悬架控制臂用于连接转向节和副车架,其结构强度决定了悬架系统的性能,现有技术中,悬架后控制臂主要具有两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控制臂主体与加强板搭接式焊接,也即加强板的两端搭接于控制臂主体的顶面上焊接。此结构中,加强板工艺不易成型,且加强板与控制臂本体搭接焊接,后控制臂整体的强度与刚度均较弱;同时,加强板对安装于控制臂本体底部的螺旋簧座不具有限位功能,存在整车高强度运动时螺旋簧座窜动的风险。
第二种,后控制臂主体与中板、封板搭接式焊接,此结构中,中板为与后控制臂主体的内壁相贴合的壳体结构,整个螺旋簧座均被包围在中板中,虽然能限制螺旋簧座的窜动,但是通过增设中板,增多了冲压、焊接等制造工序,不仅提高了制作成本,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整体重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后控制臂结构,以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后控制臂结构,其包括:
控制臂主体,于所述控制臂主体上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布置的容置腔,并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构造有用于装设螺旋簧座的安装部;
第一加强部,收容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位于所述安装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加强部具有固连于所述容置腔的两侧壁之间、以对两所述侧壁构成刚性支撑的加强单元,以及与所述加强单元一体固连的限位单元,所述限位单元可构成与装设于所述安装部处的所述螺旋簧座一侧的抵接、以形成对所述螺旋簧座径向运动的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一体固连于所述第一板体一端的、依次连接的第二板体、第三板体和第四板体,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及所述第四板体间呈阶梯状布置;所述第一板体构成所述加强单元,所述第四板体沿所述螺旋簧座的轴向向所述容置腔底部延伸、并构成所述限位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为平板状。
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
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贯穿布置的第一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间隔布置的两个,所述第一减重孔位于两所述第一定位孔之间、且为与两所述第一定位孔间连线正交布置的长圆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及所述第四板体中、任意两板体之间的连接处均倒角设置。
进一步的,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间的倒角处,以及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间的倒角处分别构造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间倒角的中心,所述第二加强筋为相对于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间倒角的中心对称布置的两个。
进一步的,相对于与所述第二板体相连的一端,于所述第一板体的另一端形成有豁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52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