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6636.9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824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刘佳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W76/12 | 分类号: | H04W76/12;H04W76/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张恺宁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无线 回程 网络 传输 数据 方法 设备 | ||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还没有针对5G无线回程网络的网络架构,无法实现5G无线回程网络的数据传输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终端通过承载对应的至少一条路径与有线回程接入站点连接,并通过至少一条路径与有线回程接入站点传输数据,任意一条路径上有至少一个无线回程接入站点,终端、有线回程接入站点和无线回程接入站点的每个空口分别对应一套底层协议组合,底层协议组合包括RLC层、MAC层和PHY。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针对5G无线回程网络的网络架构,终端通过至少一条路径与有线回程接入站点传输数据,实现5G无线回程网络的数据传输,提高了5G无线回程网络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未来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极大提升网络容量和吞吐量,必将会引入更多的传输节点和更大的传输带宽。在5G网络中,接入站点数目极大提高,但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接入站点均具有有线回程的条件,引入无线接入站点将无法避免。面对5G较高的传输速率和传输时延的需求,对无线回程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5G系统中,网络侧的节点之间大多进行有线连接,即gNB(NR NodeB,新基站)之间通过有线链路连接,gNB和核心网节点,例如AMF(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Function,访问和移动性管理功能)、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等,二者之间也是采取有线链路连接。
5G基本用户平面协议层包括SDAP(Simple DFS Access Protocol,简单分布式文件传输系统访问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聚合协议)、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和PHY(物理层)。控制平面协议层包括NAS(Non-Access Stratum,非接入层)、RRC(Radio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PDCP、RLC、MAC和PHY。用户平面的协议栈架构如图1所示,控制平面的协议栈架构如图2所示。
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5G无线回程网络的网络架构,无法实现5G无线回程网络的数据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还没有针对5G无线回程网络的网络架构,无法实现5G无线回程网络的数据传输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通过承载对应的至少一条路径与有线回程接入站点连接,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上有至少一个无线回程接入站点,所述终端、所述有线回程接入站点和所述无线回程接入站点的每个空口分别对应一套底层协议组合,所述底层协议组合包括RLC层、MAC层和PHY;
所述终端通过所述至少一条路径与所述有线回程接入站点传输数据。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有线回程接入站点通过承载对应的至少一条路径与终端连接,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上有至少一个无线回程接入站点,所述终端、所述有线回程接入站点和所述无线回程接入站点的每个空口分别对应一套底层协议组合,所述底层协议组合包括RLC层、MAC层和PHY;
所述有线回程接入站点通过所述至少一条路径与所述终端传输数据终端。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过无线回程网络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位于终端与有线回程接入站点之间的路径上的无线回程接入站点与所述路径上的两侧节点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66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