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硫/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8252.0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2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62;H01M10/052 |
代理公司: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 代理人: | 赵凤英 |
地址: | 52623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钨氮共 掺杂 氧化 复合 正极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为一种纳米硫/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前驱体的配制;第二,制备钨氮共掺的二氧化钛:得到W‑N共掺TiO2纳米带;第三步,将二硫化碳/硫溶液加入到上述钨氮共掺的二氧化钛混合悬浮液中,100‑200℃下水热反应5‑24h,得到水凝胶;清洗后,将得到的产物在零下45℃,真空度20mPa条件下真空冷冻干燥5‑12h,即得到纳米硫/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正极材料。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锂硫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循环寿命短、制备工艺复杂等缺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制备新型纳米硫/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复合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的纳米硫/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开发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容量高、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无环境污染及工作温度范围宽等显著优点,被认为是高容量、大功率电池的理想之选,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是21世纪的绿色环保电源。然而正极材料是制约锂二次电池发展的瓶颈,其价格、比容量和循环性能都需进一步优化。传统的正极材料如LiCoO2、LiMn2O4等已商业化的正极材料的理论容量较低,不能满足未来发展对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需求。
锂硫电池由于具有很高的储锂理论比容量,且正极材料单质硫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Ah/g),理论比能量为2600Wh/kg,且其储量丰富、价格低廉、环境友好、低毒性,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但是硫的电导率低,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大,导致其电化学性能受到影响。
纳米二氧化钛材料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将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引入硫正极,可以通过负载、填充或包覆等修饰方法改善单质硫的电化学性能。由于纳米二氧化钛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较强的吸附作用,加入硫电极后可以达到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扩散,提高锂硫电池体系的电化学性能的目的。虽然二氧化钛颗粒形貌尺寸均一,但是颗粒间容易发生团聚,颗粒尺寸较大,不利于硫的负载。
CN 105304932 A报道了一种二氧化钛包覆的锂硫电池正极料,其特点是由硫、碳纤维布和二氧化钛外壳制备而成,利用碳纤维布的微观结构及TiO 2对多硫化物的强吸附固定能力,一方面利用碳纤维布上存在的微孔缓冲硫锂化前后发生的体积变化;另一方面将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物限制在TiO 2纳米管中。但是载硫量稍低为40%且在40个循环后仍然能够保持887mAh/g的比容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锂硫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以及循环寿命短的问题,提供一种钨氮共掺的二氧化钛/硫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得到的钨氮共掺的二氧化钛/硫复合材料在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时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锂硫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倍率性能差、循环寿命短、制备工艺复杂等缺点。
本发明解决该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硫/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前驱体的配制:
将钛酸四丁酯(TBT)滴加到混合溶液中搅拌,然后将悬浮液静置20-24小时;随后,收集沉积在容器底部的粉末,并在70-90℃下在空气中干燥,得到纳米颗粒;其中,所述的混合溶液的组成为乙醇和氯化钠溶液,体积比乙醇:氯化钠溶液=100:0.1~1.0,每100mL乙醇加1~4mL的钛酸四丁酯;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为0.05~0.2M;
第二,制备钨氮共掺的二氧化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未经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82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