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余热回收炉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48729.5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5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锋 |
主分类号: | F28D21/00 | 分类号: | F28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2150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热 竖管 余热回收效率 余热回收炉 集热组件 导热片 热筒 导热 采暖要求 换热效果 吸收热量 回收 翅片 热气 余热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余热回收炉,其结构新颖,可以有效提高余热回收效率,本发明的竖管的两端上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球形集热球,球形集热球可以更好的实现吸收热量,同时,集热球的直径大于竖管的外径,集热球的内径大于竖管的内径,集热球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着其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翅片,相邻的两个集热球之间的竖管上设置有辅助集热组件,这样的设置可以大大提高换热效果,增强余热回收效率,此外,本发明的辅助集热组件设置包括外集热筒和多个V型导热片,热气不仅可以流入外集热筒内,还可以利用V型导热片提高导热回收效果,本发明可以大大提高余热的回收效率,实现高效采暖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余热回收炉,属于余热回收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十年来,由于能源紧张,以及人民对环境的不断重视,人们对节能利用方面越来越重视。而对于工业废气,比如,从各种冶金炉排出的高温烟气往往带走炉子供热量的20-50%。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废气中的热量回收,目前的余热回收器是燃煤、油、气锅炉专用设备,安装在锅炉烟口,回收烟气余热加热生活用水或锅炉补水。而这些废气应用在采暖中,对于采暖的利用以及热量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的余热回收采暖装置结构比较简单,难以实现真正的高效回收与采暖,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更加合理,实现高回收率的余热回收采暖炉。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余热回收炉,以便提高余热回收效率。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余热回收炉,其包括炉体和余热回收热交换组件,其中,所述炉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待回收的设备连接的余热进气口和出气口,所述炉体的上侧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热回收介质连接入口和热回收介质连接出口,热回收介质连接出口连接至采暖换热设备,所述余热回收热交换组件支撑设置在所述炉体内,所述余热回收交换组件包括换热盘管组,所述换热盘管组分别连接所述热回收介质连接入口和热回收介质连接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盘管组由多列盘管组成,且每列盘管包括多个竖管和U型连接弯管,相邻的两个竖管之间采用所述U型连接弯管连接在一起,所述竖管的两端上均至少设置有一个球形集热球,所述集热球的直径大于所述竖管的外径,且所述集热球的内径大于所述竖管的内径,所述集热球的外表面设置有沿着其径向方向向外延伸的翅片,相邻的两个集热球之间的竖管上设置有辅助集热组件。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炉体的底端内壁上设置有向炉体的中心倾斜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最低端设置有泄流孔,该泄流孔与炉体底壁上的排液孔位置对应。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辅助集热组件包括外集热筒和多个V型导热片,其中,所述外集热筒套设在所述竖管的外壁上,所述外集热筒包括一体设置的定位圈一、定位圈二和扭曲集热片,各个扭曲集热片阵列连接在所述定位圈一和定位圈二之间,且各个扭曲集热片沿着所述竖管的方向延伸设置,相邻的两个扭曲集热片之间设置有通气间隙,所述通气间隙的宽度至少为扭曲集热片宽度的二分之一,各个所述V型导热片等间距固定设置在所述扭曲集热片上,且所述V型导热片的V型开口侧朝向余热进气口设置,且所述扭曲集热片位于所述V型导热片的V型开口内,以便使得所述扭曲集热片的外壁与V型导热片的内壁相切固定设置。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炉体的底部设置有多个支脚,所述炉体的外壁设置有保温层。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余热回收热交换组件采用铜质或者铝制材料铸造而成。
进一步,作为优选,两个扭曲集热片之间的通气间隙延伸至所述定位圈一和定位圈二,且在所述定位圈一和定位圈二上均设置有弧形开口槽,该弧形开口槽与所述通气间隙的位置对应,以便将弧形开口与所述通气间隙连通。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炉体为分体式结构。
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采用耐腐蚀材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锋,未经王文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87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