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复合隔膜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0127.3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51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赵辰孜;程新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H01M10/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7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锂电池 复合 隔膜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电池的复合隔膜,适用于锂离子电池或金属锂电池。该复合隔膜是由基底层和无机锂离子导体层复合而成;所述无机锂离子导体层采用在20℃~120℃的温度下,锂离子导率大于1.0×10‑8S cm‑1的无机锂离子导体材料;无机锂离子导体材料是以颗粒状、柱状、管状和线状中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存在于基底层上。基底层提供基本隔膜骨架,锂离子导体层可诱导锂离子均匀沉积,并提高隔膜的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本复合隔膜制备方法简单,可有效抑制由锂离子分布不均引发的锂枝晶生长,大大提高电池在宽温度范围内的循环效率与安全性。配合高容量正负极材料,可提高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推动产业化进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锂电池用复合隔膜,可用于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工业的不断进步,储能设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设备,广泛应用于便携智能设备、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在众多电极材料中,锂密度极低、容量极高、电化学电势极低,锂电池得到广泛应用。从上世纪以来,锂离子电池商品化程度日益增加,其多采用磷酸铁锂、钴酸锂等为正极材料,石墨为负极材料。其能量密度高、自放电低、无记忆效应,在交通工具、日常生活、医学、甚至空间探索等领域都用途广泛,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得到了工业界普遍认可。
近年来,电子设备的迅猛发展对电池容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基于石墨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其理论能量密度,难以满足逐渐增长的社会需求。在下一代电池体系中,金属锂负极具有极高的容量密度(3860mAh g-1)与最低的电极电势(-3.040V vs.标准氢电极),被认为是储能器件领域的圣杯。
在二次锂电池中,锂离子在正负极间反复转运。锂离子电池在快速充放电或过度充电时,在负极可能被还原,形成金属锂枝晶。金属锂电池中可逆沉积锂,易由于锂离子不均匀分布,产生枝晶生长。枝晶生长不仅降低电池循环效率,部分枝晶可能刺穿隔膜,还带来安全隐患。
不论是已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还是下一代高容量金属锂电池,都由正负极材料、电解质、隔膜组成。传统隔膜的作用体现在阻隔电子,防止短路,并导通锂离子。隔膜的锂离子传导能力直接关系到电池性能。因此,发展既耐高温,又能促进锂离子均匀分布,抑制枝晶生长的隔膜,是发展高安全性高能量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电池的关键。
目前,锂电池隔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制造耐高温、高强度的隔膜,针对促进锂离子均匀分布隔膜设计十分有限。耐高温隔膜,例如CN102230257B采用纯聚合物材料,不涉及无机材料。利用聚酰亚胺与含氟聚合物复合,前者具有高机械强度与耐热性能,后者可浸润电解液,保证离子导通。 CN101562243B使用静电纺丝方法,将通用工程树脂与聚芳醚纤维混合电纺,使其具有良好的耐受高温性能。CN102367172B提出将高分子量聚乙烯与不具有锂离子导通能力的二氧化硅共混,经过造粒、改性、熔融、挤出、拉伸、热定型,得到可透过锂离子的聚烯烃微孔隔膜,热收缩率低于 5%.不具有锂离子传导能力的无机填料的引入可提升聚合物热稳定性,例如相关专利 CN101714619B、CN101687404B、CN101714619B等。高强度的隔膜,例如CN102140762B采用纯聚合物材料,将聚氨酯与聚合物树脂复合为网络结构,增加孔隙率。与聚合物树脂单组分多孔膜相比,其力学性能提升三倍以上。
虽然上述研究思路可以提升锂电池隔膜的高温稳定性与力学性能,但对于引导服役电池中锂离子均匀分布的作用有限。而锂离子均匀分布是抑制枝晶生长,高效、安全使用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电池的重要前提。因此,设计一种新型锂电池复合隔膜,不仅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还可引导锂离子均匀分布,是提高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电池安全性与循环性能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升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电池的循环性能与安全性。通过引入新型复合隔膜,诱导锂离子均匀分布,在电极表面均匀分布,抑制枝晶生长。在较高温度下保持良好的热稳定性,提升锂离子电池与金属锂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01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