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吸收池及气体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0366.9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91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彪;张俊;朱洪波;陈越;刘昱峰;杨凯;陈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39 | 分类号: | G01N21/39;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地址: | 130033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吸收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体吸收池,第三反光镜可以将从入射口照射进吸收池壳体内的光线发射至第一反光镜,此时该光线会在第一反光镜与第二反光镜之间经过至少一次反射从出射口照射出吸收池壳体;同时第三反光镜是可旋转的固定在气体吸收池壳体中内腔的内壁上,第三反光镜通过反光镜调节杆与光程调节杆相连接,而光程调节杆又是穿过吸收池壳体的,即光程调节杆的一部分位于吸收池壳体外侧。通过光程调节杆的升降可以控制第三反光镜顺时针或逆时针发生旋转,从而达到通过控制光程调节杆升降来控制第三反光镜的角度,进而改变气体吸收池内光线的光程的目的;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气体检测系统,同样具有上述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仪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体吸收池。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以及工业化的发展,有毒有害气体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在工作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危险来源。例如在石化,化工等企业排放废料、危险品储运、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等环节上,人们都可能收到危险气体的威胁。因此对于气体检测的研究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
在气体检测过程中,使用可调节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来检测气体的成分是现阶段常用的一种气体检测技术。其中气体吸收池是可调节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器件,也是激光与被检测气体直接作用的器件。
在气体检测的过程中,待检测气体会充斥在气体吸收池内,从外接照射到气体吸收池内部的激光会在反光镜的作用下在气体吸收池内部进行多次反射,激光在被发射的过程中会被带检测气体吸收掉某一频率的光波,使得气体吸收池内的激光所携带的信息发生变化。最终当气体吸收池内的光信号照射出气体吸收池后,可以通过检测光信号中被吸收的激光的频率得知被检测气体中气体分子的组成,同时可以通过激光被衰减吸收的程度得知带检测气体的浓度。
为了改变气体吸收池的精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改变气体吸收池内的激光的光程。通常情况下,会通过调整气体吸收池内反光镜的角度来调整气体吸收池内激光的光程。但是由于反光镜是设置在气体吸收池内部,同时由于为了保障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整个气体检测过程需要在密闭环境中进行,这就使得在密闭空间中很难对气体吸收池内的光程进行调整。
所以在现阶段,如何实现在气体吸收池外侧调整气体吸收池内激光的光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体吸收池,可以在气体吸收池外侧调整气体吸收池内激光的光程;本领域还提供一种气体监测系统,可以气体吸收池外侧调整气体吸收池内激光的光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吸收池,所述气体吸收池包括吸收池壳体和光程调节杆;
所述吸收池壳体表面设置有使光线照射入所述吸收池壳体中内腔的入射口和使所述光线照射出所述内腔的出射口,所述内腔中设置有相对的第一反光镜与第二反光镜,所述内腔中设置有用于反射所述光线至所述第一反光镜的第三反光镜,所述光线在所述第一反光镜与所述第二反光镜之间经过至少一次反射后从所述出射口照射出所述内腔;所述第三反光镜可旋转的安装于所述内腔;
所述光程调节杆可升降的穿过所述吸收池壳体任一表面至所述内腔,所述光程调节杆与所述吸收池壳体相接触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光程调节杆的定位件,所述光程调节杆连接有反光镜调节杆,所述反光镜调节杆可旋转的连接所述第三反光镜。
可选的,所述第三反光镜的一端通过铰链固定于所述内腔的内壁;所述第三反光镜的另一端可旋转的与所述反光镜调节杆的一端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反光镜调节杆的一端通过圆环与所述第三反光镜的另一端相连接;其中,所述反光镜调节杆的一端和所述第三反光镜的另一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圆环相配合的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03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