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MP矩阵技术快速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53036.5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7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黄邦全;单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环沃野环保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国梁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锦溪***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污染土壤 快速修复 污染土壤 检测结果 矩阵技术 微生物性质 选择微生物 植物微生物 修复 联合修复 取样检测 植物种植 包容性 微生物 接种 协同 土壤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MP矩阵技术快速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综合利用微生物(Microorganism)和植物(Plant)协同修复受污染土壤,达到快速修复的目的。本发明包括如下步骤:1)对污染土壤取样检测;2)根据检测结果和植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修复污染土壤;3)根据检测结果和微生物性质,选择微生物接种到土壤中。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快速、绿色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涉及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土壤污染物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使得土壤环境质量发生或可能发生恶化,对生物、水体、空气或/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或可能的危害的现象。土壤污染主要体现于其对受体的可能污染危害或实际污染危害,而不是污染物含量多寡。由于不同场地的污染源、土壤、受体等的差别性,因而土壤污染危害具有显著的场地差别性特点。与其他环境介质相比较,土壤污染的场地差别性,是远远地超过大气或者水体的。
我国土壤污染物种类繁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2008)规定的污染物共计76项,分为重金属与其他无机物、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类有机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农药、其他污染物六大类。有资料显示我国受中度、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约为333.3X104hm2,交通主干线、大城市周边、江河沿岸的污染更是严重,一般一个污染场地各类污染物并存,土壤污染的问题十分严峻。
目前土壤修复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方法修复污染土壤具有修复彻底稳定的优点,但是工程量大,费用高。化学法同样存在费用高的缺点,同时化学药剂的使用会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的下降。生物法修复污染土壤是一种绿色节能,成本低廉的修复方法,目前成为研究热点最高的污染修复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法,通过植物混合种植与微生物组成的联合修复系统快速、安全的修复污染土壤。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提供一种利用MP矩阵技术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对污染土壤取样检测;
2)根据检测结果和植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植物种植,修复污染土壤,优选所述植物是经过多代污染胁迫的植物,优选所述植物性质包括重金属修复性质、株高和/或根系特征;
3)根据检测结果和微生物性质,选择微生物接种到土壤中,优选所述微生物是来自污染区域的原生微生物;优选所述微生物性质包括重金属修复性质和/或与所选植物的协同性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步骤1)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进行多点不同深度取样,并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其中一部分送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从污染场地进行微生物提取、分离、鉴定、扩繁微生物,然后再次接种到污染土壤中。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其中所述植物选自:海甘蓝(Crambe abyssinica)、蓖麻(Castor bean Latin)、芝麻菜(Eruca sativa Mill)、棉花(Anemone vitifoliaBuch)、遏蓝菜(ThlaspiarvenusL)、商陆(PhytolaccaacinosaRoxb)、蜈蚣草(Pterisvittata L.)、埃塞俄比亚芥菜(Brassica carinata)、玉米(Zea mays)、黄豆(Glycinemax)、皇竹草(Ponnisetum sinese)和甜象草(Pennsetum purpureu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案中,提供一种修复受污染土壤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环沃野环保有限公司,未经中环沃野环保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303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