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球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7003.8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60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林贤福;吕德水;陈志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润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21H27/00 | 分类号: | D21H27/00;D21H19/82;D21H19/40;D21H19/58;D21H19/52;D21H19/62;D21H19/46;D21H19/14;D21H19/20;B41M5/4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知桥律师事务所 33256 | 代理人: | 王梨华;陈丽霞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球形 复合 升华 印数 | ||
本发明涉及热升华转印技术领域,公开了球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1)、球形复合膜(2)和表面通道层(3);球形复合膜(2)为由亲水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或环糊精或多孔无机物和环糊精的组合物组成的互穿网络球形复合膜,亲水网络树脂为丙烯酸树脂组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别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树脂;球形复合膜(2)会膨胀“兜住”染料,多层次分离染料分子与水分子,同时调节其网络密度以提高透水性能。球形复合膜(2)直接与基材纸(1)连接可实现墨水的快速干燥。本发明涂层具有二层结构、生产工艺简便,且打印即干、快速吸墨、转印效果好,满足快速打印与高效制作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升华转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球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
背景技术
热转印技术指的是将文字、图形等内容使用热打印墨水打印在普通纸或者高精度打印纸上,再经过相应的热转印设备在几分钟内加热到180~230℃,把纸上的图像色彩逼真地转印到不同材质上的一种特殊工艺。转印数码纸是图案与墨水的载体,在加热至180~230℃时将图案转移印制在不同的材料介质上,基本保证染料分子全部转移到介质材料上。
专利申请号为201410849229.2的自粘性快干热升华转印数码纸,公开了一种由上到下依次包括基材纸、疏水层、吸水层、吸墨层和网状表面层的转印数码纸。该转印数码纸在吸水层与基材纸之间设有疏水层,用于隔离墨水中的水分子进入基材纸纤维中,使水分子仅能通过网状表面层单向挥发,因此存在干燥速度慢的缺点。
另外,上述转印数码纸都需要同时设置吸水层和吸墨层以实现吸墨透水功能。转印数码纸中的吸墨层吸收染料之后,吸墨层中的互穿网络树脂会快速膨胀“兜住”染料,从而达到增大吸墨量的效果,但墨水中的水分子也会被“兜住”,使水分子的透过率很低。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吸墨层无法单独实现在增大吸墨量的同时提高透水性能要求。
专利申请号为201610737097.3的专利文本公开了即干型高吸墨量热升华转印数码纸,该数码纸包括基材纸、吸水透水层、多孔网兜层及表面通道层,表面通道层、多孔网兜层和吸水透水层之间的孔隙构筑了“水通道”,使墨水中的水分子能进入基材纸,通过干燥器烘干,同时又可以从表面通道层挥发,实现双向挥发,实现打印即干效果。
但是上述热升华转印数码纸的涂层是三层结构,通过三层涂布来实现即干效果;由于每一种涂液性质不同,一般需要通过三个涂布头实现逐层涂布生产,工艺比较复杂,也会影响产品质量,而且能耗比较大;或者通过两个涂布头实现生产,其中一个涂布头需要两层共挤出涂布,两种涂液的匹配性也有要求;对设备与涂布过程控制的要求更高,常常会影响涂布的成品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三涂层结构及涂布工艺比较复杂、涂布成品率比较低的缺点,提供了一种两层结构的球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该转印数码纸具有打印即干、快速吸墨、转印效果好的特点,且涂布工艺简便,仅需两个涂布头即可实现生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球形复合膜热升华转印数码纸,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基材纸、球形复合膜和表面通道层;球形复合膜为由亲水网络树脂与多孔无机物或环糊精或多孔无机物和环糊精的组合物组成的互穿网络球形复合膜,球形复合膜按质量百分比计算,组分及含量分别如下:
亲水网络树脂 11~38%;
多孔无机物或环糊精或多孔无机物和环糊精的组合物 62~89%。
作为优选,亲水网络树脂为由丙烯酸树脂组合物、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别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多异氰酸酯交联形成的互穿网络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润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润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7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